古代“电影”是指什么?

电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前,电影汇集了表演、视觉和艺术创作,是一项兴盛的娱乐产业。电影艺术风靡全球,老少皆宜。

1888年10月14日,法国人路易斯.普林斯使用改进版单镜头摄影机(MkII)拍摄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该片约2秒长,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为已知最早的电影。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上海。人们看到这种活动影像,就想到了一闪而过的电光,于是开始称之为“电光影戏”。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英商快利洋行的广告《活动电光影戏出售》,文中写道:“兹由外洋运到新式电影机器一副……”据说,这是中文文献中第一次以“电影”称呼“活动电光影戏”。由此“电影”一词慢慢普及。

(istock.com/philipimage)

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电影”一词。

周文王、周武王的军师姜子牙撰写的兵法《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书中探讨各种古代军政议题,并以周武王提问、姜太公回答的形式呈现。

书中写到,周武王向姜子牙询问,君王兴兵作战,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攻城器械,在种类和数量上有哪些标准?姜子牙就为武王讲解了各种战车的功能。

《虎韬.军用》篇中有载:“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

文中提及到的“大黄”是一种强弩的名称,“参连弩”是能连续击发的强弩,“扶胥”是战车的别名,“大黄参连弩大扶胥”指的是装备有大黄参连弩的大型战车,专门用于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这种战车由武技高强的战士使用强弩、矛、戟在战车两旁作护卫,战车上附设名为“飞凫”和“电影”的两种军用旗帜。

“飞凫”是用红色的旗竿、白色的羽毛制作的,用青铜做旗竿头;“电影”则是用青色的旗竿、红色的羽毛制作的,用铁做旗竿头。

这是“电影”一词的最早出处,它本是作战时助振士气的旗帜,和现代有娱乐功能的“电影”完全不是一回事。

“电影”一词穿梭数千年,从战场跃身到娱乐圈,这演变还真令人讶异!@*#

责任编辑:王堇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