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理南方水系
按计划治理徐州一带,包括徐州、扬州和豫州的一部分。徐州东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黄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东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和泗水、沂水会合,东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种植了。
涂山娶妻
禹年三十尚未娶妻,禹道:“我若娶妻,必有一种奇异的征应。”
禹等一行在前往治理淮河的途中,一只九尾的白狐造访禹,说道:“我家住在南方涂山旁边的一个涂山国。那涂山国的国君有两个女公子,美丽非常,才德兼备,要想嫁给崇伯。”禹以异类为由而拒绝。
九尾狐道:“现在我用这个九尾白狐的形象来见你,是因为你前日有一句话,说你若娶妻必定有奇异征应,所以我才给你个奇异征应,亦是来给你一个祥瑞。你要我是个人身,这又何难?”说着,将身一摇,转眼之间便化成一个白须老者,仙风道骨,气概不凡。
大禹见老者不凡,大有来历。他想,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阳数也,王者之证也。于是大禹答应这门婚事, 禹到涂山国与涂山君的两个女儿女娇、女攸成了亲。
第四天大禹便辞别女娇和女攸,启程前往治理颍河、淮河。史曰:“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后世在九江、当涂以及江淮地区,以辛、壬、癸、甲之日为嫁娶日,成为风俗。
降服巫支祁
当时,淮河桐柏山一带有一个神通广大的水妖叫巫支祁,据《古岳渎经》记载“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大禹治淮时,巫支祁作恶,干扰治水,被禹降服,锁于淮井之中,这就是著名的“禹王锁蛟”的故事。
据说几千年后,到得唐朝时候,楚州有个渔人,在淮水中钓鱼,忽然钓得一条铁索,其长无穷。刺史李阳听说此信,召集人夫来挽这铁索。等到铁索挽尽,忽然跳出一只青色猕猴,大家正在惊骇,那青猕猴带着铁索仍复跳入水中。
三过家门
接下来治理淮河。第一步,疏濬淮水下流;第二步,开凿涂山与北面的荆山,二山本来相连,凿开后,淮水从二山之间流过;第三步,就是开凿硖石山,使淮水亦从两山之间流过;第四步,治理支流。
一日,大禹又循淮水而上,察看各地工程,行到涂山与荆山开凿之处。那时涂山国已由江南迁回原地了。忽闻大禹到来,全国欢迎。大禹应酬了一番,没有顾得上回家,马上回到工地,然后向淮水上流而去。
大禹再向西行,随后治理了颍水、汝水,随后又是沂水。
至此,徐豫二州水患大致已平。经治理后这里成了物产丰饶富庶之地。
一日,大禹治理扬州路经涂山,路过家门口,听得里边有孩子呱呱的啼哭之声,大禹依旧没有能够回家看望。
又一次,有从涂山过来的人告诉大禹:夫人听见崇伯治水要经过家门,可以相见,非常欢喜,正抱了公子站在门外一块大石上盼望。可是禹仍然未能抽出时间看望妻儿。在涂山的东端有望夫石,缘于女娇曾站在这块大石上盼望大禹归来。这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
打通轘辕隘道
在豫州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有一个隘道,名叫轘辕。如果打通轘辕隘道,既可以泄洪,泄洪后又可以作为帝都至嵩山的一条便捷通道。为此,禹决定打通这个隘道。
开凿轘辕隘道时,岩石变得非常坚硬,很难开凿。大禹说“我来开凿!”他手拿开山斧,又取一面鼓来,吩咐众人道:“我凿山时,不许上山干扰。竣工之时,听我击鼓,方可上山。”
大禹说罢,正要上山,忽报,涂山二位夫人到了。大禹很诧异:怎么早不到,晚不到,偏偏正要上山,却一起到工地来了?那时女攸的身孕,将届十月。面对二位夫人,大禹没空盘桓,连连对二位夫人摇手道:“没空,没空,我现在就要上山,你们且在山下等待,我完工就来。”
二位夫人问:“何时完工?”
大禹指着手中的鼓说:“听我鼓声一响,就完工了。”说罢,提起鼓和开山斧,匆匆上山。
二位夫人只得在山下面等候。日将正午,只听得山上有鼓声,就说:“工程完了,我们上去见他吧。”说着,女娇搀了女攸上山。哪知走到山上,并不见禹, 只见一条黄龙,执开山斧,专心一志的在那里开山。后面放着一面鼓,他的尾巴不时触着它,咚咚作响。女攸看了,拖了女娇往山下跑。
禹知道真形被她们窥破,复了人形,连忙跑下山来想要向二位夫人解释。哪知女攸却在路旁化了一块大石,禹向那化石说道:“你化为石头,不愿见我,但是 我的儿子要还我的。”说声未毕,忽听一声响,那化石突然破裂,从中出来一个婴儿,是男孩。禹因为这个男孩是石启而生的,所以命名为“启”。
在有的资料记述中,写成了禹化黄熊,如前面所述,实际上禹在这里所化的不是黄熊,是黄能,是能字下三个点,读音龙,确切地说是黄龙。在开凿龙门时,也有禹化黄龙的说法。
轘辕之路既通,从河洛到嵩山的路程省去不少,以后遂成南北大路。
治理扬州、荆州
扬州位于淮河以南,南至大海属扬州。这里是一片低洼潮湿的土地。洪泽湖、高邮湖、太湖(震泽)、彭蠡湖、杭州湾尽在其中。河流有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禹把这些水系导入黄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
接下来治理荆州。从湖北荆山到湖南衡山南面属荆州,这里水系众多。禹自彭蠡湖西行治理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水,使 它们汇于洞庭湖。在长江北先导荆山,流通沮水和漳水;在锺祥和荆门之间导内方山,疏通潜水、汉水,把汉水导入长江;又导桐柏山至其山尾水下游安陆的陪尾 山,治理云梦泽;导鸡公山至大别山,疏通澴水、滠水、举水、巴水、浠水。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地可以耕种 了。
禹治理荆州后,向北又进入豫州,治理汉水中游。在桐柏山北治理了外方山和熊耳山,两山之间是伊水和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导洛水,向东北与洞水相会,又向东至偃师与伊水会合,东流于巩义进入黄河。
禹劈三峡
接下来治理梁州。梁州东与荆州接界,西北与雍州接界,包括今四川全省、湖北西部及陕西、甘肃南部,面积约有一百四十八万平方公里。梁州位于长江上游,水系繁多,加之四面环山,水路不畅,水就壅塞在那里。在这里主要是治理泯江、黑水,开挖沱江,并打通三峡。
大禹凿通黄牛峡、巴山峡,导泯江之水入于长江。泯江水量很大,为了分解泯江的水势,大禹在泯江的东面又开挖了一条河道,叫做沱江。这样泯江之水便顺利导入长江。
开凿三峡是治理梁州的一个重要工程。巫山三峡绵亘七百里,山山相连,峰峰不断,岩石坚硬异常。大禹请求云华夫人帮忙,云华夫人施展神通,用电轰,用雷霹。坚硬的岩石渐渐变得疏松,人们很快就打通了巫山三峡,洪水从巴蜀境内流出来,最后流向大海。
长江的主流在大禹治水之 前不是经现在的三峡,而是流经古之南江“涔水” 流下。清代地理学家胡谓在《禹贡锤指》中介绍:大禹治水疏凿三峡之前,四川鱼腹江之夷水,自奉节经长阳过宜都流入大江,这就是古时候长江的主河道。《水经 注疏》载:“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泄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 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 就是说“禹断江”过去是长江主流,大禹治水时,因南江狭小不能满足泄水的需要,于是大禹便开现在的水道。所以过去的那条称为“南江”的水便断了流,称为 “禹断江”,也就是《东湖县志》所称的“断江峡”或称“断江山”。
大禹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终于使长江“东流之注五湖(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之处,三峡之水从此畅通,长江的主流才改从现在的河道(即北江)流淌。
令地质学家感兴趣的是,长江在西陵峡横切黄陵背斜核心轴部,就是说在三峡形成河道之前,这里应该是隆起的高山阻挡着水的东流。
传说大禹治水劈 三峡有神牛相助。当时三峡没有河道,只有在其南部现在叫做“断江”的小河道,不足以泄洪,于是禹劈三峡。巫山神女请土星相助,土星变作一头大黄牛助禹打开 三峡。为了纪念黄牛助大禹开峡,人们便在黄牛岩下建起黄牛庙。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重修黄牛庙,并立碑碣。镌刻碑文《黄牛庙记》。到北宋时期,欧阳修任夷陵 县令时,将“黄牛庙”改名“黄陵庙”。
再下来,大禹治理大泽和低洼湿地的积水,衡山神建议大禹祈祷天帝赐予息土,于是大禹拜求上帝赐息土治理了各大泽的及低洼之地的积水。同时沿长江沿线 开挖一些湖泊,用于调节长江之水,丰水期可以泄洪和蓄水,枯水期则用来灌溉。长江沿线的这些湖泊使得长江中下游很少发生大的洪灾和改道。
立碑岣嵝峰
一天,禹等路经衡山,登到最高峰,备了牲醴,恭敬祭祀。治水工程十之七八已完成,成功在望。决定刻石立碑,以作纪念。最后选择将碑石立在岣嵝峰。历代称之为“岣嵝碑”,也叫禹王碑。
岣嵝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岣嵝碑”立在一方天然的岩石上,传说立碑之处即为当时水面的位置。碑高七尺,宽五尺,厚一尺,碑文七十七字,形似蝌蚪,又似鸟篆。这算是中国最古老的碑了。
大禹在这里得到嫘祖留下的金简玉牒,与在宛委山所得的黄帝所藏一个式样。治水成功后,仍藏书于此。《湘中记》记载:“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吴越春秋》记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现代学者马贺山先生,经二十多年对夏朝文字的潜心研究,破译了《岣嵝碑》的碑文,碑文如下:
承帝塚然,翼辅雍卫。灾降矢发,沮洹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似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岣嵝碑”释义:
受帝命塚宰应允,辅助舜帝治理雝水和卫水。水灾降临,誓师出发,在沮水恒水之间奔忙。三河洪水泛滥,北过冀州而祭奠祖先神灵,姒忙于浚水忘记故乡鸟 地。治水在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畅通不再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涨了,希望洪水平定。从华岳到恒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导 河流,从此洪灾减少,平时治水之余以烟祭祀神灵,用芬芳的美酒以飨神,神灵昭示:迁徙大吉。南方的沟渠已经顺畅,草木丰盛,丰衣足食,万邦安宁,从边疆到 中原,再不见洪水泛滥。
“岣嵝碑”记录了大禹受命于舜帝,从冀州出发奔波四方,随山刊木,导水入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平了洪水。“岣嵝碑”的内容与《禹贡》的记载大体一致,与《史记》中的“夏本纪”篇中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内容十分吻合。
汉武帝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禹王殿于此,尔后历代相继修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8年)重修为庙,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岣嵝碑文中提到祭祀天地神灵,大禹治水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山神,不同山神祭品也不一样,这在《山海经》中有详细记载。
黑水立柱
接着治理黑水。黑水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水量很大,水中多蛟龙,水势波涛汹涌。原来水底有一大穴,直通南海,蛟龙及各种大动物均由此进出。便是潮 汐涨落,亦与黑水相通,加重了黑水的水患。大禹命人把蛟龙等通过洞穴驱逐到南海,考虑到蛟龙之性怕铁,于是用百万斤铁铸了一个大铁柱,立于黑水底部洞穴之 处,阻住蛟龙等来往之路。铁桩立好之后,黑水得以平复。
梁州全部治理完毕,汶(岷)山、嶓塚山都可以耕种了,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
至此,治水工程基本完成,最终都导河入海。
大禹又巡查了海外诸国的水土情况,有许多奇异经历,除掉了一些害人的怪兽,在北方除掉了女魃。至此,宇内海外水土治理完毕。伯益把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并画了图,成为《山海经》的重要素材。
据“楚帛书”载:禺离(禹与契)治理大地,“以司堵壤”规划九州,平治“山陵不疏”大地无序的混乱现象。“乃命山川四海,寮气百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汩凼澫。”言大禹借助山川四海阴阳之气,开山导水,在茫茫洪水中堵壤布土,创造出可以生息的有序大地。
水患平息,天下万民皆得平土而居。
《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也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河南,国号夏,赐姓姒氏。
治水成功,禹向尧、舜做了报告。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大地之东西 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 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
译文:大禹说:天下的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行走各条路线的直线距离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约32028公里)。这些名山分布在大地东西南北中五个 山区。因此,把调查记录整理,定名为《五臧山经》。此外,天下大大小小的山还有很多,就不做详细记录了。天下的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座。但《五臧山经》记载的 山,只有四百四十七座。有很多山做了调查,但没有记录在二十六条山经里。
大地(今亚、非、欧三大洲相连的陆地)从东到西,直线距离二万八千里(从东极点的无皋山——今日本盛冈东南、海拔1200米的奥羽山,到西极点—— 今非洲西部毛里塔尼亚、海拔600米的阿德拉尔高原,直线距离约一万四千公里);从南到北,直线距离二万六千里(从南极点——今南非南部、海拔3000米 的德拉肯斯山脉,到北极点的无逢山——今俄罗斯北部海拔200米的贝兰加山脉,直线距离约一万三千公里)。有溪水流出的山,直线距离八千里(约四千公 里),河水流经的地方,直线距离八千里(约四千公里);蕴藏铜矿的山共有四百六十七座,蕴藏铁矿的山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这就是天下大地划分疆土、种植庄稼、建立国家的基础,也是戈矛(因利益纠纷引起争端)产生的缘故、刀铩(发动战争)兴起的根源。由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分配不均,造成天下百姓贫富悬殊。因此,能干的人总是富裕有余,笨拙的人就贫穷不足。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洪水发生之前,天下万国林立,人口密度很大。由于可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各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别人的领土和资源。
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躬亲劳苦,手执工具,身先士卒,栉风沐雨,竟至于形容憔悴,大腿上没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因为长年累月泡在水中,脚趾甲盖都脱落了。帝尧很感慨,赐给他一张瑶琴和一把宝剑。
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其面积之广阔,工程之浩大,空前绝后。西从黑水,东到长江入海口;北从河北、山东,南到长江中下游 流域,几乎包含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从黑水到长江口,航空距离有二千六百公里之遥,仅仅徒步游览一周,都需要几年时间。这在当时若无神助根本不可能,还不 要说各种妖魔怪兽的干扰。治水中得到了众神的帮助,是谓圣天子百灵相助。通过十三年的努力,使“丰水东注”,流入大海,其工程之宏伟震烁古今。
大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可怕的,但也为尧、舜、禹三位圣君开创新的纪元,把一个万国林立、各自为政的松散联盟,建成一个万国万邦统一的天下,开创新宇,提供了契机,最后确立统一天下为九州。
普天同庆
治水成功,大禹计划亲到昆仑向天帝汇报,并拜谢西王母。这时西王母派使者来迎接大禹。在昆仑山,西王母奉天帝之命宴请大禹和众神,众神多曾参与协助 大禹治水,可谓群仙大聚会,共同庆祝治水成功。西王母说道,治水大功之成,乃天帝的旨意,自己也是奉天帝旨意而行,仰仗天帝大力。从此以后,天清地宁,宇 宙上下,同享升平之福。
为表彰大禹治水之功,帝尧命舜赐给禹一块表示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尚书‧禹贡》曰:“禹赐元圭,告厥成功。”疏曰:“治水之功, 尽加于四海,以禹功如是,故帝赐以元色之圭,告其能成天之功。以元为天之色,天谓之元,故以元色圭以彰显之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神州”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上的称呼,而有其内在因素,有着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思想、文化、道德体系等深厚内涵。这里被誉为神的故乡,是神给人开创的。这里有着神传的文化;有着神给人奠定的行为道德规范。“中国”作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体现著神的安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