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敌“内卷”价格战 外国车企在中国遇寒冬

过去几十年来,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汽车市场获得高速成长与高额利润,然而,现在各外国车商面对市场无底线的恶性竞争,以及中共当局政策性补贴,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外国汽车制造商在华面临困境

近日,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另译福斯汽车)丢出震撼弹,可能要关闭在德国的工厂。如果不幸成真,这会是这家全球第二大车商87年历史上首次关闭母国德国的工厂。

据CNN报导,大众汽车财务长阿诺‧安特利茨( Arno Antlitz)警示,大众汽车有“一年,也许两年”的时间来扭转局面,与疫情前的水平相比,大众在欧洲的汽车销量每年减少50万辆,相当于大约两个汽车厂的销量。

在其最大的中国大陆市场,大众2024年上半年的交车量较去年同期下降7%,较三年前下降四分之一以上,降至134万辆;它在中国大陆的合资企业15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从2000年以来,大众多年位居中国畅销汽车品牌第一名,去年它输给了比亚迪。

除了大众集团之外,全球第一大车商丰田汽车在中国的营收也面临巨大压力。截至2024年第2季,丰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营收年减73%。

通用汽车在华合资企业(有10家)今年也遭遇连续亏损,它在中国的销量从2017年高峰的400万辆,下跌到去年的210万辆,销售额几乎减半。

2023年10月,日本三菱汽车宣布,销量已经多年下滑,将结束在中国大陆的生产。本田(HMC)、现代和福特也相继采取各种削减成本的措施,包括裁员和关闭工厂。

“内卷”价格战 持续无底线竞争

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7月份,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从两年前的53%下滑至33%。

事实上,中国大陆残酷且旷日持久的电动车“内卷”价格战,也让多家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陷入困境,外国车商同样逃不出这场恶性竞争。券商Bernstein指出,6月,中国汽车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6%以上。

通用汽车公司执行长玛丽‧巴拉(Mary Barra)说:“很少有人(在中国)赚钱。”她指出,中国大陆的价格战是一场没有底线的竞争,“这是不可持续的,公司不可能一直亏损下去”。

咨询公司Dunne Insights执行长迈克‧邓恩(Michael Dunne)也表示,外国车商在中国享受高成长和巨额利润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如果你是中国的大众市场品牌,那么你的好日子不多了”。

无视供过于求 中共推“新质生产力”加速生产

目前中国经济放缓,中共官方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力推“新质生产力”,加大电动车的生产规模。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上海策略顾问公司Automobility以及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汽车产能在4000万辆左右,但中国国内销量仅为2200万辆左右,太多公司在争夺市场份额。

全球顾问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驻上海的汽车顾问戴加辉(Stephen Dyer)指出,去年在中国,售出至少1辆电动车的品牌就有123个。

目前中国车企陷入红海竞争,汽车产能已经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持续恶化,这也促使电动车大举出口,引发世界各国担忧。

原因是中国的电动车出口并非如中共宣称的是“纯粹市场竞争”,背后有官方的产业政策支持和补贴措施,这些不公平、不透明的贸易行为,加上“内卷输出”式的倾销策略,对欧洲和美国的汽车产业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

中共当局宣称支持“贸易自由化”,然而其实际作为却反其道而行。目前欧美各国提高电动车进口关税以因应中共倾销、保护本土车企,但这些措施能发挥多少作用,仍需观察。

【大纪元2024年09月08日 记者纪语安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