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货币贬值
欧债危机给亚洲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亚洲金融市场今年早前时期的涨幅已经基本回吐干净。印度卢比和印尼盾等亚洲货币近几周来也大幅走低。
5月31日,对欧债危机的担忧席卷了亚洲金融市场。在日本,日经指数(Nikkei)下跌1.1%,5月累计跌幅达10.3%,是两年来跌幅最大的一个月。在香港,恒生指数5月累计跌幅达11.7%,是自2011年9月以来跌幅最大的一个月,也是自1998年以来行情最差的5月。
亚洲股市在6月1日周五开盘伊始,即受到全球范围对欧洲局势担忧的压力,而疲软的数据导致股市进一步走低,台湾股市跌幅居前。
印度卢比和印尼盾等亚洲货币近几周来大幅走低,迫使这些国家的政府几乎每天都需要入市进行干预以支撑本币汇率并设法防止投资者撤离。亚洲货币在6月1日延续跌势,印尼央行再度入市场进行干预,捍卫印尼盾汇率。
作为避险货币,日圆的走势与其它亚洲货币形成鲜明对比。日圆兑美元创下三个月来的高点,日本政府官员6月1日也加大了口头干预的力度,称将采取果断措施来防止日圆过度波动。
寻求避险资产的投资者也持现金大笔买入日本政府债券,令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至0.810%,达2003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制造业整体放缓
汇丰发布的5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中国、印度、澳洲、韩国、台湾的制造业都比前一个月下降,显示增长势头放缓。
汇丰(HSBC)和Markit编纂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显示,中国的制造业自去年11月起就处于萎缩状态(PMI低于50)。PMI从4月份的49.3降至5月份的48.4,表明目前制造业萎缩的步伐还在加快。
中国官方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4月份的53.3下降到了5月份的50.4,为5个月以来的新低。尽管这是PMI连续第六个月维持在50以上,但也表明增长势头在放缓。
汇丰的PMI数据显示,中国并非唯一一个发布疲软制造业数据的亚洲国家。澳大利亚5月份的PMI下滑了1.5点,至42.4。
汇丰印度5月份的PMI为54.8,比上个月微降,但比前一年同期的57.5要低得多。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5.3%,为八年来的最低增幅。
此外,韩国和台湾的PMI虽然勉强保持在50的兴衰分界线之上,但也显示出增长放慢的迹象。汇丰韩国5月份的PMI从4月份的51.9降至51.0;汇丰台湾5月份的PMI则从4月份的51.2降至50.5。
亚洲公司融资困难
去年年底,随着欧洲银行逐步撤出,亚洲的贷款环境趋紧,从那时起,亚洲就不断受到欧债危机的打击。现在,亚洲经济体受到的打击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贸易不景气、市场动荡以及投资情绪谨慎等。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今年以来亚洲IPO融资额下降68%,而欧洲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也继续萎缩。欧洲银行在亚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6%的贸易融资都由这些银行提供。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至关重要的融资形式。亚洲开发银行(AsianDevelopmentBank)贸易融资部门负责人贝克(StevenBeck)说,现在的情况是信贷短缺冲击着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这种情形可能还会继续恶化。
亚洲开发银行的贸易融资项目为16个亚洲市场提供担保和贷款,以承担银行不愿意承担的风险。今年以来这个项目的需求较2011年同期猛增50%有余。
重要产业受冲击
亚洲部份最重要的产业,包括航运、科技和采矿业,都已经感觉到了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航运企业UltrabulkSingapore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亚洲业务负责人安德森(KlausMunkAndersen)5月31日说,我们非常担心欧洲的情况,印度的经济增长数据看来也不太好。UltrabulkSingapore是总部设在哥本哈根的航运企业UltrabulkShippingA/S的子公司。
散货航运业主受到的冲击来自贸易融资收紧、贸易放缓以及运输船只的数量增加(这会打压运费)等方面。
在台湾,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智能手机,当地电子设备代工厂商都在经历下游品牌客户戴尔(Dell)、联想(Lenovo)和诺基亚(Nokia)等削减订单的情况。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巨型资源类企业,如必和必拓(BHPBilliton)、力拓(RioTinto)和FortescueMetals自2008年以来首次谈到降低投资建设新矿的速度。虽然最新数据显示约有1,700亿美元的资金将投入到新项目当中,但随着煤炭和铁矿石价格继续回落,大型矿业公司在投入资金时都变得更为谨慎。
亚洲出路何在?
不久之前,大家都还在谈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怎样遏制通货膨胀的问题。现在,随着投资者、银行和企业越来越担心欧债危机急剧恶化,各国采取刺激经济措施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最近几周公布的有关工业产出、银行新增贷款以及制造业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已经延续到当前这一季度。市场对亚洲地区主要担心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速将会降低多少?预期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力度有多大?
但中国政府到目前为止似乎不愿意这么做,因为中国政府现在还在继续处理上一轮大规模支出计划所导致的银行债务问题,同时试图化解因此产生的有关产能过剩的担忧。◇
大纪元记者李赛琳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