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精湛 医德高尚——中国历代女名医

 然而,在中国医学史上,也出现过许多著名女医学家,她们同样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深得后人敬仰称道。

西汉义妁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

西汉时代,河东(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位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女医家,不但精通医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用汤药为人治病,又用针灸防病祛邪。许多危重病人经她治疗都能起死回生。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她的诊室里抬来一个气息奄奄的病人腹大如鼓,眼球突出。义妁仔细诊查后,取出金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上扎了几下,又取出药粉一包,撒在病人的肚脐眼中,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再给病人吃点汤药。几天之后,病人肿胀全消。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鲍姑艾”擅长针灸 施医利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鲍姑,名潜光,约生于西元309~363年,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的家庭。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着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

多年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鲍姑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有一天,她见到一位姑娘在河边,对着水里的影子哭泣。鲍姑问她缘由,原来这姑娘脸上生了许多小疙瘩,村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而顾影自泣。

鲍姑一边安慰她,一边取出自己用艾叶制成的艾绒,用火点燃,在姑娘的脸上轻轻熏灼。一会儿,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了,姑娘感激不已。她用的艾绒就是在越秀山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鲍姑死后,岭南民众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鲍姑祠以纪念。并有诗赞之曰:“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鳞岣。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张小娘子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原来,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

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谈允贤著书立说 行医为民

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十五岁时就读完主要医学经典书籍,并能帮助祖父临证抄方。

谈允贤婚后不久,得了气血失调之病,但是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物件,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

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就医。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五十多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曾懿医人医国 深究医理

曾懿,字伯渊,清末四川华阳县人,是医学文献《古欢室》丛书的作者。她认为国家要富强的话,必须家庭保康健,而行医正合此道。所以,曾懿深究医理,著书立说,宣传强身防病知识。她处方用药有独到之处,特别重视民间验方和单味药的应用,如心痛用丹参,小儿久泻用山药粉,这在目前临床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她的思想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其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西元 1906年),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而谈论医学的主要是《医学篇》。

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著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方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经过三十九年的刻苦钻研,曾懿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所以选了些精华写了下来,这就成了《医学篇》的主要内容。

曾懿往往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非常巧妙,有的还是亲身尝试过。她三十二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十分危险,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慢慢咽下,总算脱离危险。后来她用这个方子治好不少病人。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