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密嘱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兵权

《大公报》发布蒋介石剥夺张、杨兵权旨意

在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

蒋介石的密嘱内容如下:

力子主席兄勋鉴: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亦来陕谒蒋,闻将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云。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各报亦不必发表为要。
中正十二月九日

1936年12月12日,《大公报》在要闻版刊出该报驻西安记者按蒋介石密嘱内容发给报社的专电,电文如下:(西安十日下午八时专电)蒋委员长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甘、绥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日内赴太原,将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国军各部队。邵力子、杨虎城十日晚在新城大楼宴来陕将领,邀各界作陪,到六十余人,尽欢而散。陈调元十日晚到西安。蒋鼎文对剿匪总司令职表示谦辞,但愿短期内在陕帮助进剿。据闻残匪之消灭仅属时间问题。

《大公报》用大号字“蒋鼎文负责剿共”做主题,点明了蒋介石的意图。

蒋介石常通过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的民营报纸《大公报》,事先发布解除军政人员职务的消息。

张、杨获密嘱后疑惧兵变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被称为蒋介石的“布衣宰相”。蒋介石每有重大举措,张季鸾多有参与。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返回西安,准备在西安召开西北“剿共”军事会议,部署西北“剿共”。

12月5日,张季鸾到华清池访蒋,告以当时西安以“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为标志的政治气氛。

蒋表示:“我来西安的目的,就是要平息东北军、西北军的分歧论调。”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军师长以及高级将领,而张、杨未获邀因此疑惧。

张、杨获悉《大公报》将发表蒋介石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经紧急密商后,决定12日晨对蒋委员长实行“兵谏”。

12月12日晨,蒋介石被张学良部队在临潼华清池控制。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被软禁。杨虎城在邵力子的办公室查获蒋介石的密嘱。

蒋介石背负不抗日的罪名

在中共的宣传中,蒋介石因为不肯抗日才引发了西安事变。其实这是中共罔顾事实的谎言。

蒋介石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中国领导人,他宁肯中华民国忍辱退出联合国,也绝不放弃大陆版图,更不走台独。
  
八年抗战的历史事实已证明,蒋介石不仅坚定抗日,而且领导了整个抗战(国民党部队承担了主要战场,中共军队仅是敌后打游击)。据香港学者李谷城的研究统计,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伤亡340万人,中共军队伤亡61万人。

从台海两岸出版的史料都可以证实,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日,而是在抗日的时机上和张学良有严重分歧,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抗日之前,先统一内部,清剿红军。

西安事变后果

西安事变导致祸乱中华的中共苟活、幸存及窃国,导致蒋介石政府被迫提前仓促全面抗日。因为仓促,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著名作家黄仁宇在他的书中写道:“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近50万人!),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

责任编辑:文婧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