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将近120年历史,全长99公里(61英里)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Nord-Ostsee-Kanal),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人工航道。由于其西侧进出口的闸门设备严重老化,导致故障频传,甚至造成运河运输部份封闭,对货物运输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皇帝时期兴建 历史悠久
德国最北部的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境内,有一条东北、西南向,全长约99公里,连接东部波罗的海和西部北海的航道——北海-波罗的海运河(Nord-Ostsee-Kanal),由于其东侧的进出口位于石荷州首府基尔(Kiel)的基尔湾的霍尔特瑙港(Kiel-Holtenau),因此在国际上又被称为基尔运河(Kiel Canal)。如果以通行的船只数量和运输的货物重量来看,基尔运河堪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人工运河。2012年航行基尔运河的商船总共达三万五千次,运输货物的总重量达一亿四百万公吨。
德国只有北面临海,而位于波罗的海端的基尔自19世纪60年代起就是德国主要的海军基地。根据中文维基百科的记载,第一条连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运河是埃德运河(Eider Canal),于1784年完工,但由于只有29米宽,3米深,船只通过能力有限。19世纪末期,德国海军希望有较大的运河可以连接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海军基地,使其不必绕行丹麦附近海域。另一方面,商业的发展也要求开凿一条新运河。新运河工程自1887年6月开始,投入九千工人历时八年才建成。1895年6月21日运河正式开通,当时皇帝威廉二世坐船由运河西端,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伦斯比特尔(Brunsbuttel)到达东段的霍尔特瑙(Holtenau),在那里举行了一个启用仪式,并正式命名该运河为威廉皇帝运河(Kaiser-Wilhelm-Kanal),1948年以后改为现在名称。
百年闸门年久失修 事故频传
运河启用后,为往来船只平均节省了460公里(合250海里)的路程。之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交通和海军双方面的需求,于1907年到1914年间又进行了河床拓宽和运河加深工程,并在运河两端的港口各安装了四个船闸,两大两小,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目前运河上容许通行的船只,长度可至230米,宽度至32米。吃水深度最多可达9.5至10.4米。
1914年启用的这八个船闸,在忠实履行任务一百年后,因为机件寿命已尽,最近一年半以来,故障频传。西侧布伦斯比特尔(Brunsbuttel)的出入口闸门,和东侧相比,不仅闸门开启关闭次数多三分之一,面对天然环境的挑战也更大,必须抵挡北海的潮汐压力、沉积岩和冬季冰块的侵袭。再加上百年来完全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整修与机件更新,现在几乎处在故障随时会发生的状态。目前该闸门管理单位最倚重的维修技术人员就是潜水员。他们在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完全只能凭借多年的经验,用潜水衣包覆的双手,先找出故障的原因,再负责修理,排除故障。由于新手培训不易,再加上工作量突然大增,目前交替轮换的两班潜水队员陷于人力不足的处境。
新船闸缓不济急 船运公司面临营运挑战
面对此问题,政府的对策是在Brunsbuttel先建第三个大型船闸,这段时间旧的百年船闸只能将就着继续维持运转。设立新船闸的经费为3亿6千万欧元,如果2015年开工,在2020年以后才可完工,届时再各花两年半时间,先后对两个旧的大船闸进行全面整修。一切顺利的情况下,2024年以后才算是度过危机。
今年3月6日至20日,因为Brunsbuttel两个大船闸故障,运河只能行驶125米长的船只。更大型船只必须绕道丹麦的日德兰半岛(Jutland)北方的斯卡格拉克海峡(Skagerrak),航程要增加20小时。面对营运成本上扬,运河上主要船运公司在短期内都已提高运价作为应对措施,但对于其客户长期忍受高运价的能力,他们都持比较悲观的态度。
大纪元记者黄行义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