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旅游:中世纪情结——过一天怀古日子

在山脚下的比武场上,骏马绝起一片烟尘。外来武士骑在全副武装的战马身上亮出长矛发出挑战,王子为了保卫家园勇敢地应战。围观的群众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骑士王子呐喊、助威,一场激战开始了。盾牌、长矛、火圈交错,几个回合后,入侵者被打下马去,但仍不服输,还在骂阵。于是王子也跳下马,开始比试短器械、摔跤,最后王子赢得了胜利,群众一片欢呼。年轻的王子骑着马绕场一周,弯腰跟群众一一击掌庆祝……战役结束了,所有参与的骑手再次返回到比武场上,这时观众不再内外有别,也给予外来骑士一片掌声……

这是德国一个中世纪骑士比武表演的一个场景,当然所谓的本地王子和外来骑士都是演员扮演的,他们只不过在表演一个剧目。但是据比武场上的主持人介绍,有些骑手真是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特意赶来的。

德国的中世纪市场

中世纪文化是德国人的骄傲,而骑士这一群体又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典型代表。德国各地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中世纪市场、中世纪节庆、甚至还有中世纪风格的婚礼。这种集会,顾名思义就是展现中世纪的文化和生活。一般这种市场都是以展示各种手工技艺为主,比如打铁、凿石头、做木匠活、制作蜡烛、装订书籍、纺线织布、用粘土垒墙、造屋等等。通常,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对孩子很有吸引力,活动主办方也会安排很多儿童参与的手工活动,比如用陶土做陶器、榨果汁,还有比赛射箭、扔斧头等活动。

用中世纪的纺锤或者纺车纺线,没有耐心是不行的。左边小姑娘在纺线,右边是装订书籍。(唐思懿/大纪元)

中世纪盛行养鹰,主要用于打猎。摄于2012年9月1日德国圣文德尔市骑士节上。(RalphOrlowski/Getty Image)

对成人来说,逛中世纪市场也很有意思。人们感受着时光倒流,回到没有机器的时代,很多对现代人几乎是微不足道、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小事在那时则是大家互助的集体活动,人们手里一边做着活,一边聊着天,仿佛摆脱了时间的掌控,生活节奏也忽然慢下来,展现出了另一幅画面。我还看到过市场上有人展示剃头、刮胡子的技艺,有一次甚至看到两个人坐在大木头浴缸里一边悠闲地喝着啤酒,一边泡澡。

中世纪时刮胡子也和现在不一样 (Ralph Orlowski /Getty Images)

德国有一批中世纪文化的粉丝,他们的衣橱里会收藏着一套古代服装,这可不是随便什么破衣服披在身上就完事的。这种衣服,从布料到款式都极为讲究,不是现代的产物,衬衣和外套绝对配套,甚至连袜子、鞋子也追求是几百年前的样子。这还不包括那些细微的配件,哪怕是一个皮质的小包,或腰间挂着的一个喝酒的牛角弯杯也要保持中世纪的风格。

这些古董不是哪里都有的卖,中世纪市场上可以买到,互联网上也有专门卖骑士服装或者中世纪服装的网店,当然也可以自己手工制作。单单一件女式长裙最少就要一百多欧元,男士往往都还会挎着刀或剑,所以上上下下一身行头最低也得几百欧元,或者,这些根本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德国人的中世纪情结

德国虽没有中国那样源远流长的历史,但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这段时间,也是相当辉煌的。德意志王国就在这个时期建立,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开始。公元九世纪中,法兰克王国被分裂成三部份,东边的部份即莱茵河右岸说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德意志王国的基础。70多年之后的公元919年,东法兰克王国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创立德意志王国,王国大致位于今天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一带。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成为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可以说,这是德国从未有过的辉煌。

德国人非常珍惜自己的历史,利用各种场合发扬中世纪文化,几百年的城堡都会悉心保护起来,城堡、骑士(王子)、贵妇人(公主)这些形象从幼儿园开始就植入儿童的心田。

德国甚至有一批中世纪文化爱好者,平时就穿着古代衣服,彻底活在中世纪里,连思维、世界观都按照过去的形式来。当然,一般人只是到中世纪节庆时才穿一穿中世纪的衣服。我认识的卡特琳就是一个铁杆中世纪粉丝。

卡特琳40多岁,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她说自己对古老文化的挚爱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卡特琳住的地方就离一个古老的城堡不算太远。后来,阴差阳错地她成为了一个中世纪舞蹈队的成员。这个舞蹈队里什么人都有、什么职业的都有。队员们都是自愿来跳中世纪舞蹈的,大约两个星期练习一次。他们的领队是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专业人员,当初大学毕业论文就写的是中世纪舞蹈。这支舞蹈队不仅在家门口的城堡跳舞,也去其它中世纪市场表演,有时候还会被请去到私人中世纪的婚礼上表演。

中世纪舞蹈学起来并不难,和现在欧洲各国的民间舞有点像,要么男女分开排成两队,要么大家拉着手围成一圈,随着音乐跳群舞。

卡特琳这一跳就是30年,她从中世纪舞蹈开始对中世纪文化越来越着迷。像其他中世纪迷一样,她也做很多手工:自己做中世纪的衣服,编织中世纪妇女戴的发套。这些德国中世纪铁杆粉丝充分发扬了德国人做事彻底的精神,从用的布料、针线、款式,甚至到用什么样的针脚都力求保持中世纪风格。为了编织发套,她上网找了很久才找到那个时代用的木质梭子一样的工具,接着又从跳蚤市场上淘来的古书中研究发套发套的网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编……

她的一位朋友自己纺线差不多30年了,用的纺车就是《睡美人》里的那种。这位朋友从跳蚤市场上买到的真正的原始纺车就放在客厅里,她一边看电视一边纺线。然后,再用这些线来织毛衣、袜子。

卡特琳说,自己并不排斥现代化的东西,她也上网,也用手机。但是古老的文化对她有深层的意义。

维护文化传统

卡特琳觉得,人们有义务把古老的文化延续下去,不要使她中断。她认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之所以凝聚在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基础,而这种价值观又体现在文化里。当然这样讲起来有点大,卡特琳举了一个例子。她在乡村长大,小时候父母教育她,走在路上,无论对面的长辈是否认识,都要首先问候,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后来,她进城了,吃惊的发现,她向路人问候时,对方根本没有反应,有的还奇怪地看着她,好像她是个天外来客!这种乡村和城市的差别让年少的她她困惑了很长时间。她觉得,这也是一种传统的遗失。

卡特琳说,对老师的态度也是一个例子,过去学生要起立向老师问日安,以示尊敬。可现在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对老师的尊敬之心,所以也不会起立致敬。再比如,现在的东西多到泛滥,小孩子得到礼物也不当回事,因为他无法知道这件礼物的价值,不知道珍惜。可是,如果一件礼物是亲手做的,那里面的爱心是巨大的。她现在就在为侄女织毛衣。所不同的是,她买的是经过加工染色的原始毛线。其实,这还不是毛线,她需要用老式纺锤先加工成毛线,然后两根毛线再合成一根毛线,之后才能开始织毛衣。这个工程不小,但是她乐在其中,希望亲手送给侄女一个礼物,告诉她这件衣服如何来之不易。

向往紧密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把中世纪描绘成阴暗、灰暗的时代,卡特琳并不赞同。她认为过去尽管没有机器,所有的日常工作都要手工完成,看上去没有现代社会有效率,但也正因为人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团队,需要大家分工共同完成,那种集体的归属感是令人向往的。

还有,过去人们的人际关系紧密,邻里间谁家生孩子、谁结婚等等大事小事大家都知道,完全不像现在这样冷漠。看看电视,经常会看到哪里死了人多少天、甚至多少个月以后才被发现,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她怀念那种没有现代化的时代,人活得更贴近自然、更人性、更本色。那个时候,人是人、物是物,各有所值。

中世纪没有现代做饭的工具,所以做饭要很多人参与,花很多时间。图左与图右中锅里炖著牛肉。(唐思懿/大纪元)

一大家子忙活一顿饭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过去的人来说更为重要。说到吃东西,卡特琳告诉我,真正的中世纪市场对食物是很讲究的。这里提供的食品不能有土豆、西红柿,因为这些食物是当时没有的。从南美洲“移民”到欧洲的西红柿和土豆,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才普遍成为德国人的盘中餐的。

过去做饭是一件大事,也许要很多人一起参与才能完成,而且要花很多时间。我去过一个中世纪市场,刚到的时候看到门口一个大帐篷前,“一家”男女老少七八口人穿着各式古代衣服在不紧不慢的做饭。他们使用的厨具也是老式的,几个棍子支起一个架子,上面吊着锅,下面点上火。我问拿着大木杓掌厨的男子锅里烧的是什么,他说是牛肉。身后一条长长的木头桌子上,人们围坐着,一边切菜,一边说话,时间好像就这么固定住了。

大约过了三、四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我逛完了整个市场再出来的时候,看到这“一家人”显然刚刚做好饭,男女老少依然在桌子前,只不过,现在正在吃饭。

就是这一幕,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夏末,斜阳柔和地笼罩着大地,炊烟袅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温馨地吃着饭……

作者:唐思懿

责任编辑:文婧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