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真相】胡舒立与她心中的“啄木鸟”

从2023年底到2024年年初,财新网连发三篇文章暗讽当局,均遭封杀,使胡舒立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人担心她会因此遇到麻烦,甚至被消失。但胡舒立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露面,及1月17日财新CEO午餐会上的现身讲话,向外界告知她很安全。

外界普遍认为,财新连续发文触动当局,是胡舒立代表红二代对中共党魁表达不满。那么,在中共对媒体严苛的管制下,胡舒立的胆气和底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为何经常踩红线而不倒?这跟她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新闻立场等恐怕都有关系。

三代红顶新闻世家

1953年生于北京的胡舒立,祖籍浙江绍兴。文革发生时,她在中共太子党、红二代云集的学校北京101中学就读。她的外公、父母都是中共地下党重要人物。她的外公胡仲持是翻译家、《申报》编辑,参与过中共《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工作;胡舒立的母亲一直担任《工人日报》的高级编辑。其父曹奇峰离休前为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局级干部。

胡舒立外公的兄长胡愈之最有名,文革前他曾是文化部副部长。在1949年之前,胡愈之长期潜伏在作家和民盟中为中共搞统战。他创刊了《光明日报》等多种中共报纸,曾是中共新闻出版署总长。1983年,胡愈之担任人大副委员长。

胡舒立在家人告诫下对自己的家庭背景从不多言,但是她的人生轨迹泄露出她的优越。

胡舒立曾经短暂到山西“上山下乡”,不久就参了军。这是那个年代特别好的去处,没有背景关系是不行的。

1978年9月,人民大学新闻系迎来了第一届新生。身材娇小穿着绿军装的胡舒立格外引人注意。她说话语速极快,只要她说话,别人几乎没机会讲话;她性子直,做事风风火火,精力充沛。四年的大学毕业后,胡舒立本应回到她原来的军队单位,但是她顺利脱下了军装去央级大报《工人日报》做了记者。同年,她与人大历史系的苗棣结婚。苗棣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沿海城市厦门记者站,在浙江建立发展了人脉关系网。那年,习近平正在厦门担任副市长,前景看好,胡舒立采访报导了他。

1987年,胡舒立获得了到美国世界新闻研究所游学五个月的机会。她开始崇尚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不受外来干扰地如实报导。

1989年春天的学生民主运动激发了新闻界的活力,胡舒立与许多记者加入了游行队伍。6月3日晚上军人镇压。胡舒立在街上看到这一场景后回来说:“我们应该报导此事。”但报社决定不发。事后中共整肃记者,胡舒立被停职一年半。

1992年胡舒立去了新成立的《中华工商时报》,做了6年国际新闻部主任和首席记者。期间,她采访结交了大量中国经济金融界名流,也包括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曾称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的一些人,如高西庆、王波明、周小川以及王岐山等。她还开设了“财经高层访谈”。胡舒立的财经人脉,大多是这个时期建立的。

1994年,胡舒立获得了史丹福大学新闻学院奈特奖学金,她去了美国攻读发展经济学,也结交了更多国际新闻人士。

《财经》合作蜜月里披波斩浪

1998年,胡舒立接到了“联办”王波明的电话,他准备办一份杂志,想让胡舒立来运作。胡舒立出了两个条件:永远不能干涉她的编辑部,并且提供一份200万元的采编预算。这样采编独立、与广告经营无关,以保证记者不受贿。这个国内一流的采编费被王波明答应了,于是《财经》诞生。

王波明是最早把美国证券市场引入中国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父亲王炳南曾任中共副外长。王波明在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曾在纽约证交所工作过。回国后,他一直任“联办”总干事。他与“联办”的创建者之一王岐山关系很密切。

王波明与“联办”的高西庆、周小川等人相继进入后来的中国证监会,但他不久离开,在体制边缘设立了媒体平台——财讯传媒、和讯网以及《财经》等多本杂志。

《财经》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的理念。1998年4月创刊号特稿“琼民源证券欺诈案”一出就是爆炸性的效果。随后,《财经》又刊发了《基金黑幕》等一系列揭秘证券市场劣迹的特稿,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大地震。十大基金联合发表严正声明向《财经》施压,胡舒立不断抗辩。高层开始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财经》一夜成名,胡舒立也因此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2001年8月,《财经》刊发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之前,上市公司银广夏获得多名中共领导人的视察和赞许,其保荐人还是王波明的亲哥王东明所在的中信证券。王波明担心报导可能导致《财经》关门等风险,于是打电话给时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王岐山求助:“报导绝对真实,但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对方答复:“如果是真的,就出吧!”《银广夏陷阱》报导刚出几小时,银广夏股票及其高管命运就双双“跌停”。

2003年SARS爆发,中共卫生部称疫情可控。胡舒立认为“如果这事不是被绝对禁止的,那我们就要做。”《财经》记者最早进入疫区,出版SARS增刊进行报导,最终触线被政府下令禁止。《财经》这年获得国际调查记者联盟2003年度的“杰出国际调查新闻奖”荣誉提名奖。

2007年,《谁的鲁能》在《财经》刊出后,即遭当局命令从网站删除、报摊撤下杂志。该报导揭示山东鲁能集团92%的国有资产被神秘人以超低价变成了私有。这是国有企业改制中权贵资本蛇吞像手法的一个典型案例。海外媒体扒出,收购鲁能的神秘“曾姓公子”就是前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之子曾伟。

在胡锦涛温家宝当政时期,实权掌握在已经退休的江泽民、曾庆红手中。曾伟私吞鲁能,对胡温来说是一根可以捏住曾庆红的小辫子。

鲁能收购最终在监管部门介入下取消,没有追究“曾公子”是谁。《财经》也躲过一劫。胡舒立事后不愿再谈这事,她把与政府发生冲突看作是媒体的灾难。

在同行眼中,《财经》和胡舒立是个奇迹——在中国达到了媒体能到的最大尺度。同样报导,如四川汶川地震校舍倒塌,其它媒体被处罚、调查记者被打压,《财经》与记者却安然无恙。

业内人士认为,胡舒立与《财经》达到的高度,超出了低层官僚能够打压它的势力范围。《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被打压的调查记者很多都到了《财经》旗下。“联办”被他们视为能保护《财经》的力量所在。

胡舒立并不认同高层背景的保护伞作用。她不碰绝对禁区,对体制敏感的话题她寻求更安全的方式报导。她的同行能感觉到,每一则报导她都在修正对笼子尺度的计算,她把新闻专业主义发挥到了极限,有把控不了风险的她也会暂时放在一边。

《财经》的大胆报导,让投资人王波明不得不面对来自宣传口等方面的“斥责”“撤广告”等局面。每当此时,他都跟对方解释:他只是拥有这本杂志,但是不能干涉编辑的决定。

另起炉灶的华丽转身

2009年11月,胡舒立与王波明12年的甜蜜合作在分歧难调中走到了终点。

56岁的胡舒立辞去主编职位,跟她一起离开的还有《财经》杂志整个经营团队及大部分采编人员一百多人。集体离职轰动一时。

胡舒立知人善用、情商极高。她的同学徐世平曾说,从高官到平民,凡是需要相处的,她都能得心应手。以至于她的手下,对她相当祟拜。有时候,她就是财新的“女教父”。

两个月内,由原《财经》团队组建的“财新传媒”在笑语声中完成了揭幕仪式。经济学家吴敬琏、国务院参事保育钧等人到场祝贺。胡舒立没有等待迟迟未批的财新杂志刊号,她在签约成为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后半个月,又受聘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并顺理成章接管了中改院的杂志《新世纪》周刊。

“借壳”创办杂志完全出乎业界意料。2010年1月起,《新世纪》周刊内容全部由原《财经》人马采编完成。《浙江日报》控股公司成为财新的最大股东。

2013年底,胡舒立终于找到了能够理解她的资本同道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黎瑞刚,他时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EG)总裁、曾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黎瑞刚掌舵的华人文化基金买下了浙报控股手中的全部财新股权,黎成为财新董事长,他同时也是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业界认为,在中国既有财力又有能力为财新保驾护航的,或许黎瑞刚是不二人选。

财新传媒《新世纪》刊号由海南到北京,再转移到上海。2015年,《新世纪》周刊更名为《财新周刊》。

在习近平第一任期,财新传媒成为习与王岐山反腐“打虎”的风向标。《财新》总是早于其它媒体推出高官腐败等独家报导,如周永康、谷俊山、徐才厚、郭伯雄以及安邦集团吴小晖等等,写谁谁倒。从中可以看出财新传媒与中纪委关系的不寻常。

原东方网总裁徐世平曾表示:胡舒立嗅觉灵敏,也有可能是她的人脉关系让她信息更多,让她更灵敏。她有点先知先觉。但是,她一般不会盲目抢发新闻、去踏所谓的红线。相反,她会把新闻养起来,慢慢地调查积累,直到官方发布正式新闻为止。她的杂志总能发出比许多同行都要详实丰富的内容。这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美国《北京之春》杂志荣誉主编胡平分析指出,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之下,这种大的媒体,要是完全是独立的、民间的,那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过去他们发表的观点、报导的消息还是属主旋律。顶多是在有些问题上,他们会更代表中共内部的一些派别的意思。

2018年,65岁的胡舒立改任社长,将总编辑一职交给一直跟随她的得力副手王烁担任。她对外界表示,她仍然是财新传媒掌舵人,在编辑部的重大决策上给王烁出主意。

被卷入争议的胡舒立

这些年,习近平左转开倒车已经势不可挡,党管经济、言论也越来越紧。财新基本在主旋律的框架里安全运转。突然,在2021年10月2日,胡舒立因转发“猪头”图片和文字被推上风口浪尖。海外舆论解读为这是在影射习近平。10天后,财新被中共网信办从“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中除名。这加重了外界对财新被整肃的猜测,甚至有媒体解读为“习近平与王岐山矛盾激化”。

与胡舒立曾有私交的旅美政治学者王军涛当时表示,他认为胡舒立在当前逼仄的政治环境中应该不会直接影射习近平,王岐山早前也表示忠心。

刚去不远的2023年最后一周,财新先后抛出两篇重要文章,《重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2023终有一别》,与习当局的宣传不同调,均遭全网删除,但胡舒立仍然平安无事。人们再次关注起她的背景。

一种观点认为,胡舒立在冲塔,为红二代们发声。像她这样的红二代都有血统上的优越感、自负。胡舒立除了有自由派思想外,也有自负的气质,就是“我这样做,你能把我怎么样?”习之所以不动她,是他不认为胡舒立对他有即时的直接威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胡舒立其实是个特别谨慎的人,她不会说狠话跨越红线。反对习的人借助解读财新的文章在对抗习,但封杀财新文章的人也找不出证据较真儿指控财新和胡舒立罪名,所以胡舒立是安全的。

圈子里的人都知道胡舒立有句形象的名言:“《财经》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

胡舒立理想的“啄木鸟”是自由独立的,还是住在树上依赖大树而生的呢?对于一棵已经被蛀空的大树,一棵随时会倒下的大树,啄木鸟最安全的选择恐怕是尽早远离这棵树。

——《人物真相》制作组

【大纪元2024年02月20日】

责任编辑:连书华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