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日万物并秀 阳气旺盛注意养心

 立夏节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立夏至少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先秦时期书籍《逸周书.时讯解》曾记载:“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意思是说立夏分三候,立夏当天(第一侯)可听到蜊蜊(即:蝼蛄)在田间的呜叫声;过了5天(第二侯)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再过5天(第三侯)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在战国时代扩展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秦汉时期,其余的十六个节气陆续出现。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全部确立,西汉历法《太初历》,书籍《淮南子》等都有详细记载。其中,《淮南子》一书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跟现在完全一样。

据《岁时佳节记趣》一书记载,先秦时各代帝王在立夏这天,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区举行迎夏仪式。彼时,君臣一律身着朱色礼服,佩带朱色玉饰,乘坐赤色马匹和朱红色的车子,连车子的旗帜也是朱红色的。这种红色基调的迎夏仪式,强烈表达了古人渴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立夏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民间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民谚云:“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fotolia)

 

立夏习俗和传说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有许多有关立夏的习俗。明代民间开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风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中国部份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这些习俗当中最有名的当属“立夏蛋”和“称人”了。

立夏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

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日孩子胸前挂蛋的习俗据说跟女娲娘娘有关。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醒来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尤甚。女娲闻之,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应允,以胸前挂蛋为标志,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挂蛋者一律不加伤害。

立夏日称人

中国的一些地区,还有立夏日“秤人”的习俗。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据说,此俗与后蜀主阿斗有关。

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孟获是心服口服。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晋武帝灭蜀掳走阿斗后,孟获依然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也就不敢欺侮阿斗。这样,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后来此事传开,民间仿效,就形成了习俗。

立夏秤人有两种,有的悬秤于大树,多是给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悬秤于屋梁,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俨然一种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福州煮鼎边“做夏”

在中国福州一带,至今还有煮鼎边“做夏”的习俗。立夏这天,人们用米浆涮锅边烧制成“鼎边”,再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等原料做成的清汤,待吃饱喝足后,就举家下田劳动。据说,这样“做夏”能够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

关于鼎边还有一个传说。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想要慰劳三军。突然,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但还没来得及吃饭。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汤,涮米浆于锅边,不到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立夏养心

在这季节交替之时,人们需要调整自身以适应自然的变化,懂得养生。《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夏季的三个月,叫做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为适应这一时令,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舒畅,避免激动和发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保持体内的阳气畅通,精神饱满与外界相适应,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可见如果夏季不能好好的养心,就有可能伤心,最终可能导致重病,因此立夏节气要注重养心。

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会养心者,则会长生。明代《养生四要》曰:“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也不殆。”一个人如果有仁德之心,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忍难忍之事,善心待人,即是仁者,《论语.雍也》说:“仁者寿”。

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