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国留学生难融入洋人圈

秋季开学转眼就到,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将赴海外求学,其中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是主要留学国家。一项新的满意度国际分析报告,调查了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48所大学6万名留学生的留学满意度,发现大部分留学生是满意的,且学生国籍和满意度有关联。调查还发现,把来自同一个国家的本科学生聚集在一起,可能有碍留学生融合,中国留学生尤甚。

以上分析是基于“国际学生晴雨表”(International Student Barometer)的数据,这是一个由国际毕业生研究团体开发的调查工具。

据The Australian新闻8月22日报导,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位居第一,但满意度却在调查的30个国家留学生中排名第26,在是否愿意将自己就读学校推荐给他人的调查上,排名第21。近来在美留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的沙特阿拉伯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低。


报告称,文化差异和对英语熟悉程度是造成留学生满意度不同的部分原因。(fotolia)

报告称,文化差异和对英语熟悉程度是造成满意度不同的部份原因。分析还称,学校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的名次与留学生满意度关系不大。而在研究生群体中,名次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强。

报告列举了本科留学生认为重要的几个方面,如对学校评价较高的方面、学生认为重要但满意度比较低的方面、与事业相关的方面、与国内生的友谊、组织的社会活动、签证和移民相关意见等。

虽然留学生活成本满意度与推荐院校的意愿相关,但对住宿费、赚钱能力和院校经济帮助等方面的满意度与是否愿意推荐该学校的关系很微弱。

中国留学生爱抱团 融合度低

分析还表明,来自同一国家的留学生比例越大,融合程度就越低。这种现象在高密度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就更加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达2,70,596人。大多数在加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和伊利诺伊州。而美国工程科学生的70%来自中国和印度。澳洲政府公布有关海外留学生人数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继续稳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学生之首,远超过来自位于第二到第五位国家(即:印度、越南、韩国和马来西亚),占澳洲境内留学生总人数的28.5%。

据大陆媒体报导,喜欢扎堆、小团体主义是中国留学生留给西方大学学生和老师们最深刻的印象。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或者家长希望和本国人住在一起,理由是沟通更方便,生活习惯相似。于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依然能做到在宿舍不讲外语;在课上不发言,就不讲外语;在学校和社区不讲外语。

另据澳洲媒体报导,一直以来,不单是在澳洲,在其他一些中国热门的留学国家中,都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抱团”与和自己语言生活习惯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学习,也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对于这种抱团现象,有教育研究专家表示,这既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克服在异国他乡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也有着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留学所在地的了解,同时也导致这些留学生们与当地产生巨大的隔阂。

语言和学习吃力 中国留学生“被回国”主因

留学生在海外不适应、很难融合、甚至留学失败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中国的海归们,又多了一种人——“被回国”一族。出国时踌躇满志,“被回国”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大多数留学生“被回国”的原因,主要和学习吃力、沟通不畅有关。

据大陆媒体报导,河南省实验中学国际部主任,洛阳一高、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总监,基石中学创建人庞凯表示,由于英语不是母语,加上接受多年中国灌输式教育,很多学生出国后不具备实践的勇气,往往脸红害羞、欲言又止,久而久之整天郁郁寡欢。“大多数‘被回国’一族都表示,自己在国外孤独寂寞,无人能懂,没人倾诉。

他说,即便是在中国英语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初到国外,也不一定适应用英语来听课和思考。

庞凯说,国外也有课后作业,不仅仅是做题,还包括查资料、写论文、做实践、写报告等,这些是中国孩子在国内从未接触过的。由于这些作业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可循,需要通过叙述准确表达自身观点,这让本身英语水平不高的中国学生更加摸不着头脑,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

中国留学生如何融入海外学习生活?

《纽约时报》和《高等教育纪事报》曾经专门撰文,讨论中国学生面临的各种学习适应问题,如应试思维、学术诚信、生活适应等。海外院校为了让国际学生更好融入,也在设法创造条件,希望留学生不仅能进来学习,还能顺利完成学业。

据《纽约时报》中文网8月21日文章“如何更好地融入留学生活”报导,2006-2011年间,教育谘询机构“教育顾问委员会”(Education Advisory Board)在美国、加拿大做过一份高校应如何支持留学生的调研。该调研的结果,包括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被该委员会汇总成了一本书:《如何支持留学生》 (Suppor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Campus),于2014年5月出版。

书中称,留学生来美国,有个独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生活基本需求(basic needs);第二层次是解决软环境问题,包括“支持、关系和资源(support, connections, resources);第三层次是解决心理需要问题,包括“信心、成长和友谊”(confidence, empowerment and friendship)。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本文综合其他专家建议,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供中国留学生和家长参考。

1.出国前充分准备

西方国家物资很丰富,一些生活上的物品不需要带很多,应该预备一些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容易买到的东西,特别是海外书籍和音像资料价格昂贵,可以多带一些,但一定要带正版的,千万不能带盗版的任何东西,否则海关查到就很麻烦。

庞凯表示,对那些自制力较差,在国内常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生活琐事等让家长头痛的学生,最好先在国内读高中国际班或是国际大学预科,突破语言关、学术能力关(英语学习能力)、文化关(融入西方文化和生活能力)之后再留学。

2、明确学习目的

一定要明确孩子出国的目的,避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对自己的家庭情况,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出国利弊等有一个整体的、理性的分析后再做决定。

把留学等同于拿文凭,会很自然拒绝体验多元文化。在未来职场,大多数公司愿意招募拥有完整知识体系的员工,除能脚踏实地工作外,还需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不是一张文凭。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不断与人沟通、交流、碰撞、融合,以致最终达成和睦的人际关系的过程来培养,这不是一张文凭所能包含的。

3、积极融入各族裔学生群体

《如何支持留学生》中称,在美国的留学生中有73%的人称自己的美国朋友为“两个以下”。

所以,在海外求学生活中,需要大胆积极地和其他各国学生交往,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广交各国友人。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沟通、摩擦、碰撞的过程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才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如。在文化上,才会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

4、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美国大学的学生服务很全面,很多是国内以前根本没有想到的,留学生应尽早去了解这些服务,而不仅仅在遇到困难时,去依赖朋友或熟人。

很多学校都有写作辅导中心(writing center)和演讲准备中心(speaking center)。生活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问题,可以去找心理谘询中心(counseling center),这在国内可能让大家忌讳,但是美国司空见惯。绝大部份学生服务是免费的。

【大纪元2014年08月29日 记者郑孝祺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李晓清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