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德语(六):一分为二的可分动词

德语里的可分动词和从句这两种语法现象有什么共同点?我敢打赌,德国人一定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这些饱受可分动词和从句之“苦”的外国人才能知道答案,那就是:这两个都是锻练思维连续性的极佳训练。

关于从句如何训练思维连续性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了,那这个可分动词呢?举个例子吧,举办(stattfinden)这个词,是由statt和finden两部分组成的,在德语里说这个词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就把两个部分都说出来,而是把第二部分finden放在主语后面,第一部分statt则放在句子的最后。

如果用中文词“举办”比喻一下的话,就好像把“办”放在前面,“举”挪到句子的结尾一样,比如英国今年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要这么说:英国今年“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举”。(In England finden dieses Jahr die olympischen Spiele statt)。举办两个字分开说,而且还要倒过来说,听上去别提有多别扭了,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就没有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一旦把一个动词比如举办说出来了,就不会再想着这个动词了,就把全副精力集中到了说后面的话上了。可是德语里,把finden说完了,虽然思维已经离开源头顺流而下,但是还要在finden这个地方牵一根细细的线,等到句子就要结束,思维的小河要入海了,却又要一瞬间顺着那根线“穿越”到源头,将动词的另一部分找到,然后再“穿越”回来,结束句子。

不过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成年外国人学习德语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顺序搞反了,我儿子上幼儿园时,我观察他如何学德语,才发现了这个问题。儿子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学德语当然是最自然的一种状态,比如wegfahren(出发、离开)对他来说不是一个词,他的语言系统里只有一个fahren(行驶,走),然后在句子后面再加上各种“小尾巴”,比如weg,aus,fort……所以他的思维从来都是顺着的。而wegfahren,ausfahren,fortfahren等等这些词的原型要到上学以后才慢慢学到。而我们成年外国人(或者说我经历的那种学习方式)是先学动词原形,以后再琢磨出里面的结构,好像盖房子的时候先盖第二层,再打地基,顺序都是反的,要适应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顺过来。

当然可分动词通常也不是那么可怕,如果动词两部分之间没有插入很多内容的话,那么后面的小尾巴也就不容易忘记。但是如果加很长内容的话,比如在finden和statt中间加上“2012年在7、8月间的酷暑中、在伦敦著名的某某河畔的某某地”,那么在思绪已经在盛夏里的某某河畔徜徉了一会儿后,实在是不容易一下子又回到冷冰冰的语法世界,精准地把另外那一半动词不打结巴地说出来。

我不知道德国人是否因为这些语法日复一日的“训练”而使得思维真的变得很有连续性。我以前有几年的时间经常在德国各地跑,在汽车上问要在哪一站下,司机有时候就会说:“我到时候提醒您。”车子一直往前开,不知道有多少批人上下车,也不知道司机和多少人说过话,卖了多少票。一个小时之后,当我以为司机早已把我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他突然提醒我:“下站您就该下了!”那条思维的线好像永远都断不了似的。

至于语言是否真的会影响人的行为模式,这个就是科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了,而我现在做的,就是手捧一杯香茶,坐在阳台上,迎着拂面而来的微风,带着些许感概,回忆一下当年学德语的那些趣事,心有所动之处就随手记下,博得有类似感触的同道之人会心一笑,于我,也就足矣。(系列文章完)

作者:吴茵

责任编辑:文婧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