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抓药”的来历

提起“抓药”,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据说“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说有好的药材,孙思邈就不畏艰辛地去采摘,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

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孙思邈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这样,每采到一种药材,他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而且使用起来也格外方便。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听到一阵狗叫,上前一看,原来是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还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呻吟。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鲜血直流。孙思邈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一会儿,妇女小腿上的血就止住了,疼痛也减轻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人们发现他每次诊病完,都从围身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只要有人得了病,就希望药王能来“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中药店买药时,仍习惯于叫“抓药”。

责任编辑:李博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