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礼作乐周公旦

提起周公,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稳固了周朝的基业。同时,他所制定的“宗法礼乐”,对中华民族传统人伦的形成,也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西汉的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着深厚的景仰之心,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仿效,期盼自己也像周公一般,为文化的延续作出贡献。在《太史公自序》中,他回忆了父亲的嘱托:“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即说明了自己的使命与愿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位贤人的行迹。

以自身为质 向上天祈愿

周公旦,是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同母弟。他非常孝顺,为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一直是武王的股肱之臣,跟武王有着相当紧密的情感。
武王克殷后第二年,天下才刚平定,武王就因积劳成疾病倒了。群臣不禁担心四方又陷入纷乱,便以占卜明吉凶。

周公担心武王一死,天下将再度兴起刀兵,便斋戒沐浴,祷告上天,情愿牺牲自己,请求上天让武王身体痊愈,或许是周公感动了上天,隔日,武王的病就康复了。之后,周公还不愿居功,命令史官密藏此事的纪录,不许泄露。直至周公去世以后,成王打开秘府的册文,才发现周公的无私与用心。

武王早逝 周公摄政当国

武王去世后,年少的成王继位。据《逸周书.度邑》所载,武王知道周公很贤能,曾希望“兄弟相后”,将王位传给周公。然而,若依兄终弟及之法,王位将先传给文王三子管叔鲜,然后才由周公继位。或许是这个原因,武王最后还是传位给成王,并遗命周公辅佐成王,安定天下。

当时,周打败殷商未满三年,东方还遍布殷商余民与方国。周公担心诸侯因为武王驾崩就起了叛心,于是摄政当国,代替成王处理政务。然而,此举却遭到管叔的忌疑,四处流言:“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联合蔡叔、霍叔,挟武庚开始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无奈之下,周公只好向姜太公、召公表明心迹:“我之所以不避毁誉而摄政,是担心天下叛周,断送了太王、王季、文王等先王多年忧劳的结果。”并亲自东征,历时三年才平定乱事。之后,周公重定封国,制定了宗法、礼乐,确定了周朝立国的根基。

周公归国后,还写了〈多士〉、〈毋逸〉等篇章,告诫成王为政不得放纵。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立政〉,利于百姓,使万民欢悦。

求贤若渴 却遭谗妒

在摄政期间,周公勤于政事,求贤若渴,即使在吃饭或沐浴时,只要有人求见,他一定马上接见。正所谓:“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在他儿子伯禽赴封地鲁国时,他也叮咛儿子也要以这种精神礼贤下士,好好治国。周公前后总共摄政七年,等到成王年长,才归政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

然而,尽管周公为天下劳瘁,但在他一生中,却饱受流言所苦。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曾因受谗流亡到楚地。直到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当年自己生病时,周公为自己祈祷的册文,才迎回周公。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后来,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以此表明成王谦让,不敢以周公为臣。

德行感动上天

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雷霆,禾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大夫们穿好朝服打开金縢之书,看到周公愿以己身代武王死去的册文。

太公、召公和成王于是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但过去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执册文而泣,说:“今后不要在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劳,但我年幼不了解。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明周公之德,我应设祭迎天,并举办国家先祖配食之礼。”

成王于是举行郊天之礼,果真天下雨,风向反转,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国人,凡倒下的大树都扶起培实土基,当年大丰收。于是,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和庙祭文王之礼,以感念周公的德行。

魏晋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道:“文王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说的就是,周公在位极人臣、平定四方后,并没有忘记要制礼作乐,以求长治久安。

综观周公的一生,是用无私铸就的一生。他为了天下与百姓,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与名誉。周朝享国超过八百年,是中国历代国祚最长的朝代,而周王朝长期的稳定,周公绝对功不可没。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