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红楼梦之贾宝玉

《红楼梦》全书从“自情可情”开始,到“情不情”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所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

贫穷难耐凄凉

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选择了背离家庭期望的方向。他的性格不是偶然而成的,小说充份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的划分。在小说中,他不喜欢男性,其实是表现了对人间世俗名利的厌恶。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是生长在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在爱情方面,过去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 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含有深刻思想基础的。

在那个令人窒息的世间,宝、黛二人可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互引为心心相印的知己。黛玉比她同时代的女子的思想要特殊,她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黛玉爱贾宝玉,期望着能跟他结合,但却不劝他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贵族女子常有的庸俗。

宝、黛的爱情必然与当时的环境互相冲突,悲剧结局也是必然、无法改变的。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已经清楚预示了这结局的到来。

宝玉缘何出家

四大家族的败落只是宝玉出家的导火索,宝玉向来就视凡间富贵为无物,而由多情博爱中,终归空无所得,继而大彻大悟的他,出家修行更是当然的选择!

在第一回中,曹雪芹描写了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见上面“大旨谈情”,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读者多知曹公常用“影射”的手法,比如: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这个空空道人难道就不能是宝玉的影子吗?这个问题 确实值得人深思。

从贾宝玉非自人间的根源来看,出家后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而宝玉参禅一节,黛玉问:“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当时虽已有所悟,但仍为情所困,心系红楼,暂未参透,不能应答,这也为宝玉最后出家,看破人世间的名、利、情埋下了伏笔。

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最后,宝玉出家,正是彻悟了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他在经历了沧桑人生之后,对于人生真相与解脱苦海有了更深的领悟。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