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浅谈玉佩

孔子将“君子于玉比德”,认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风,故后人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流传千古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玉佩则是古时的一种随身佩饰。古人认为佩玉祥瑞,不仅仅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故将用于装饰作用的腰间玉质佩件称为“德佩”,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

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

环佩在样式和佩戴方式上不断变化,清代学者叶梦珠在《阅世编.内装》中解释说:“环佩,以金丝结成花珠,间以珠玉、宝石、钟铃,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便用则在宫装之下,命服则在霞帔之间,俗名坠胸,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 可知清代女性的环佩已经从古时只系于衣带的腰饰,而转为坠于胸间的项饰了。

玉佩根据玉料的不同,有淡绿、茶绿、黄绿、墨绿、黄褐、棕褐、白色、黑色、 白灰色等不同色泽,并多作扁平圆形,亦有腰圆、菱形等,用透空、线刻、浮雕等手法雕琢。

玉佩往往运用了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国传统图案造型,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幅图案”的美术表现形式。其寓意深刻,凝聚了中华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华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