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雕琢话“如意”

如意的始源和发展

如意,在梵语中称作“阿那律”。据研究,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时,“阿那律”作为佛教徒的必备佛具之一也随之引入中国。其时,中国已有和“阿那律”形制相似的器物,且有“如意”之名,所以“阿那律”就被译称作如意。在佛教中,僧人讲经时多持如意以记文于柄端,以备遗忘。

如意一词,最早可能为中国民间使用的“爪杖”之雅称。早在中国东周年间,便已有了如意的雏形。据北宋释道诚的《释氏要览》记载:“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

最早的如意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记载孙权曾发掘出秦始皇使用过的一柄白玉如意。

后来,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兼有爪杖和笏的功用,并逐渐从实用品转为供人们欣赏和收藏、表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一种艺术珍玩和馈赠之物。

如意作为中国常见的一种传统工艺品,一般由首、柄两部分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则发展为柄身扁平,柄首弯曲呈三瓣卷云式,或为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的造型。其中,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求福禳灾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据说,仅十八世纪的清宫里可能就收有“如意”十几万柄,凡皇帝所到之处,“如意”都是最重要的摆设。明清时期的如意,在基本造型上没有太大改变,但在整体设计中加强了细部的揣摩。其中,清代如意的用料巧妙,装饰、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意的选材的装饰

如意的材质选用也极为多种多样,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故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类别。

其中玉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为最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嵌在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

清代还创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其中有一种少见的如意,就是在玉如意的柄首,先按图样琢出槽子,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嵌进去,这种做法十分费工,故而难得。

如意的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

史载每逢皇帝举行万寿庆典时,王公大臣都要进献如意,以取兆吉祥,故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立后、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