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集锦】毁誉不可听 是非久自明

当流言蜚语蔓延,到处都在说周公是坏人,他是否就如谣言所说是真正的坏人?当天下万民为王莽歌功颂德,王莽是否就是真正的好人?一时的诋毁不足为惧,一时的赞美也不足为道。时间的慧眼会洞彻一个人所在的境界,他真正的心灵位置。

在《警世通言》卷四中有句箴言:“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明朝才子冯梦龙没有切入正文之前,先引用了几句唐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诗句节录自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大唐元和五年(810年),元稹(779年─831年)因争住驿馆上厅一事,得罪了权贵仇士良、刘士元等人,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贬官期间,元稹写了五首《放言》长句诗,以表达他的心境。不料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他乘船渡江,闲暇之际独自吟咏,于是缀写了五首《放言》诗,与元稹相唱和。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引用了《放言》的第三首,这首诗全文曰: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末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对好友元稹说:“我送给你一个解除心中狐疑的办法,而且不需要龟甲或蓍草来占卜吉凶。检验一块玉石是真是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的质地是好是坏还要等到七年以后。昔日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曾感到恐惧;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曾表现得谦逊恭敬。假如当时这两个人都死去了,他们一生的真与假,又有谁能够知道呢?”

这句诗文“周公恐惧流言日”说的是周文王之子周公旦。此人多才多艺,很有贤德,他辅佐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后来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天下。周武王生病时,周公书写册文祝告皇天,愿以身代,并将文册收藏于金匮中,除了在场的史官外,外界无人知晓。

周武王驾崩后,太子成王尚且年幼。周公就抱着小成王,让他坐在腿上,带着他一起接见诸侯朝拜。周武王的庶兄管叔、蔡叔嫉恨周公,二人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的贤德和声望。于是管、蔡二人散布谣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之后必会篡夺王位。这些流言蜚语引起周成王的猜疑。为避嫌,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

一天,忽然天降大风,打下阵阵霹雳,击开了金匮。因此周成王有机会阅读了周公的册文,方知周公为臣之忠。于是率领百官走到郊外,恭迎周公回京,让他复归相位,并且诛杀了管、蔡二人。由此,周室转危为安。

冯梦龙解释说,假如管叔、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有谋逆叛变之心,周公因此一病而身亡。金匮之文还没有来得及开启,成王的猜疑也没有得以冰释,那么周公的清白又有谁能为他辩解清楚?后世岂不是要把好人当做了恶人?

至于“王莽谦恭下士时”,这句说的是西汉平帝的舅舅王莽。此人奸猾狡诈,自恃女儿做了平帝的皇后椒房得宠,他手握相国威权,于是有了篡汉谋逆之意。他担心人心不服,于是假装折节谦恭,礼待贤士。王莽假行公道,虚张功业,由此迷惑了很多人。当时,天下郡县士民为王莽歌功颂德者,就高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王莽靠着假行公道,欺瞒天下,看见天下人心归己后,于是下毒手鸩杀了汉平帝刘衎(前9年—6年),阻止平帝母亲卫姬及卫氏外戚进入长安。初始元年(9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直至南阳刘秀起兵复汉,兵乱中王莽被商人杜吴诛杀。

假如王莽早亡,是否会被人认为他是一个有名节的贤德宰相,被人载入史册?如果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把恶人当做好人了吗?

对此,《警世通言》评价道:“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道: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有诗为证: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一时轻信人言语,自有明人话不平。”

评价别人好坏的话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的是非善恶,随着时日一久自会分辨清楚。时间会施以神奇的威力,把世间人心的真伪,摆放在他应有的心灵境地。

(事据《警世通言》卷四)@*

点阅【汉典集锦】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