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气满乾坤 冰肌玉骨话寒梅



梅原产中国西南及台湾省,属蔷薇科。古书中也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性喜阳光耐寒。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达千年以上。至今保存下来的古梅,有杭州超山的“唐梅”和“宋梅”,最早的古梅当推湖北黄梅县“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以及浙江天台山“国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梅花分五瓣,花色有白、红、淡绿、淡红等,以白色和淡红色为主。白梅如雪、红梅如霞、绿梅如翠玉;另有腊梅色黄,香气浓郁,无不清雅秀丽。树姿苍劲、香飘久远,花愈寒愈艳,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生机盎然。花先开于叶,枝干“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象清韵飘香。

梅清韵飘香 四君子之首

梅列为“四君子”之首,在中华五千年文化,早已赋予独特的内涵。其通体清澄、内外俱净,至纯至清,引发了文人洁身净心的自觉意识;先天下春,开于百花之 先;清香馥郁、芬芳扑鼻;傲雪凌霜,梅之风骨更是受人赞赏,自古即赋予德的品性。诗人寄予了梅花高洁的人格美,或咏其意志坚强;吟其君子之风;颂其节操凝重,历代不绝,意象幽远,遂成为文艺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咏梅之作数不胜数,无不赞梅的风韵和梅的品格,并托梅而言情。苏轼的《红梅》就有“洒晕无端上玉肌”之句,赞梅花的色泽俨然是一幅醉美人的丰韵。刘后村的《汉宫春》写梅花更入骨三分:“冰层雪积,独伊点绛凝脂;应冷笑海棠醉睡,牡丹未免丰肌”,“本不贪娇艳,惟赏幽姿”。

宋代范成大《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其“韵”其“格”,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中写的“冰作骨,玉为容,常年鬓云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即是赞美梅之精神。

此外,古人冬日“踏雪寻梅”,更是自然地将赏鉴梅作为生活美学里的一件雅事。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梅妃是唐玄宗的爱妃,深得玄宗的宠爱。她善诗文,淡妆雅服,姿态明秀,纤丽温柔,且天性喜爱梅花。在她居所的周围,种遍了梅花。每到梅花盛开的时候,常常赏梅做赋,乐此不疲,唐玄宗因此戏称她为“梅妃”。

画梅有梅气骨 人与梅一样清

梅花极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怒放,它还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许多画家透过展示梅花的清肌玉骨、淡泊野逸,抒发了士人的不与恶俗同流的清高气节,所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历代画梅 咏梅 着谱

山水、花鸟画兴起于唐,然唐人画花者虽多,但尚未专有画梅者。至五代滕昌右、徐熙画梅,皆勾勒着色。徐崇嗣不用描写,以丹粉点染,为“没骨画”;陈常飞白写干,用色点花;崔白专用水墨。

至宋代高僧释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而获启发,创以浓淡墨色于绢上晕染梅花之法,后人因之盛作墨梅。更重要的是他是修炼之人,品德自得高尚,才能画好梅花。

南宋扬无咎(生于西元1097年),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能作白描人物,师法李公麟;亦能书法,兼工诗词。擅画水墨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野逸,画梅一改彩染或墨晕花瓣之法。《四梅图》写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种状态。后自书“柳梢青”词四首,分咏四梅。

南宋扬无咎(生于西元1097年),擅画水墨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野逸。(维基百科)

宋元间,文人雅士写梅著名者众。其中元代著名的画梅大师首推王冕。其自号梅花屋主,出身农家,少年好学,后试进士不第,随即焚所为文。有人荐以翰林院供职,被其婉言拒绝。后携妻子归隐,以卖画为生。他的水墨梅画,千丝万簇,倍觉风神绰约,别开生面,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画梅“以胭脂作没骨法”是王冕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代影响深远,着《梅谱》传世。

王冕在他的《梅谱》中说:“古人以画为无声诗,诗乃有声画。《南枝春早图》便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中细小的梅枝完全用书法的线条写出,流畅准确,梅花以细线勾勒,花瓣有粗细顿挫,传达出一种三度空间的向度。除了勾勒以外,梅花外围以淡墨渲染,更显得万花如玉。画家在构图上用经典的S形,优美并极具笔力的曲线,把梅花图的美感发挥到极致。从王冕的画来看,他的梅花,看似清淡野逸,但柔中有刚,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画家在表现梅花天然神态的同时,也寄讬了不畏强暴,清高绝俗,淡泊名利的精神。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