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米雕艺术 蜕变传统具时尚感

“鸡笼米雕艺术学会”创会导师谢源张,年少时受当外烩厨师父亲教作,承传了看桌米雕的制作技法。学会第一届会长杨彩兰除了是他的贤内助外,更是创作的得力助手。

“米雕”俗称“捏面人”,一般使用染好颜色的面团制作的童玩称为“混色法”;另一作法是用素色面材先捏塑蔬果、水族、山兽等物,再上颜色画出作品色阶使它更生动。

谢源张指出,米雕一直是属于我国传统饮食范围内之技艺,传统筵席厨讲求丰盛的佳肴展现主人的诚意外,厨师也会运用巧思,捏制各式各样玲珑的人物或鸟兽,共来宾视觉享受,为主人争面子的“桌上看果”亦即“看桌米雕”。

 


鸡笼米雕艺术学会创会导师谢源张,于基隆文化中心的会员联展上。(摄影:周美晴/大纪元)

米雕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介入古人生活的层面相当广泛,从宗教活动、喜丧宴会、市井小集,都有米雕。在台湾“看桌米雕”一直是宗教祭仪的供品,专用于建醮、普度、法会等。在基隆每年中元祭典中占有重要之席。

 

鸡笼米雕艺术学会会员联展,结合环保超卡通的八仙过海作品。(摄影:周美晴/大纪元)

议长黄景泰表示,在谢源张老师的弹指之间,栩栩如生的米雕,于基隆中元祭祭典时成为重要“看桌米雕”。

黄景泰认为,台湾最有前瞻性的就是基隆人,因为在158年前,即知道械斗是解决不了事情的,由士绅出面以赛阵头,取代泉、漳人打破头,当时死了108人,基隆中元祭即以封神榜为“米雕看生”来纪念。

谢源张有感于米雕是基隆在地的民俗文化技艺,而基隆每年都举办中元祭,米雕技艺更不能失传,因此10余年来致力推展米雕艺术。“鸡笼米雕艺术学会”创会至今虽仅短短六年,学员们的努力学习,米雕作品除在基隆多次展出外,亦受邀到外县市作成果展,颇受好评。

谢姓宗亲会理事长谢木土表示,谢源张承传了父亲的米雕的制作技法,又不藏私的致力发扬、再传承,让基隆特有的传统特色,在技法与思维的创新更上一层楼,在每年的中元祭普渡的连桌上的看到他的用心,使得供养得到满足。一年365天说快不快转眼就到,2013年由谢姓轮值主普,他先预约,届时请学会捏更多米雕,以增加看桌的可看性。

2012鸡笼米雕艺术学会“蜕变米雕”会员联展,于基隆文化中心第一陈列室展出,传统与创新的多元立体与平面作品近百件,除了值得欣赏外,更能深入了解基隆中元祭的缘由与各项礼仪喔!展出至8月12日。
(责任编辑:陈岚)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