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有智:哥大罗桑教授讲解拉斐尔《圣礼之辩》

按语:意大利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发源地,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作为文学界的先驱,拥有“文坛三杰”之美誉;到了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位巨匠则写下了西方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并称“画坛三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艺术史家大卫‧罗桑(David Rosand)教授,生前曾受《大纪元》记者之邀讲述三大师创作精髓。今就存世录音资料整编为四讲,和读者分享。

历史特别时刻:三大师同在一世

盛期文艺复兴三大师中,达‧芬奇最年长,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1520)是年纪最轻的一位。拉斐尔在艺术生涯早期的1504年去了佛罗伦萨,据说是专门前去研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由此,文明史迎来了十分特别的一刻:在那个时代,佛罗伦萨城集中了不可思议的艺术力量,且两位年长大师的力量都传递到了拉斐尔身上。

拉斐尔从达‧芬奇身上主要学到了在画面的整体感之中容纳差异,即我们在《最后的晚餐》和《岩间圣母》中看到的成组人物的表现。1505至1507年间,拉斐尔根据模特写生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子”题材画作。1508年,他被建筑师布拉曼特(Bramante)叫到了罗马,后者正主持修建新的圣彼得大教堂。布拉曼特与拉斐尔是同乡,都来自乌尔比诺,他将装饰梵蒂冈宫教皇客房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拉斐尔。

 

拉斐尔自画像,板上油画,45×33cm,作于1506年,乌菲齐美术馆藏。

在罗马,拉斐尔追随了米开朗基罗的画风,后者比他早来一步,正受托设计建造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两人很快也形成了竞争。据传说,布拉曼特出于妒忌而建言教皇说生前造墓不祥,雕塑家出身的米开朗基罗因此不得不中止这一宏大项目,改去绘制梵蒂冈宗座宫殿中西斯廷小礼拜堂的天顶画。

拉斐尔诠释人类智慧从哪里来

如此一来,正当米开朗基罗在天顶上侧身作画,拉斐尔也在同一座宫殿中长长走廊的尽头绘制客房壁画(时为1508至1511年)。在他主持设计或亲自绘制的四个房间中,最著名的一个被后人称作签字厅(Stanza della Segnatura),今天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份。

 

绘有壁画《圣礼之辩》的梵蒂冈教皇宫殿签字厅。(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这个房间早先被设计成教皇的图书馆,由此我们看到四幅以智慧为核心主题的壁画,高度体现了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化的雄心壮志。

我们一直在介绍文艺复兴,谈及拉斐尔,要谈谈这个概念的由来。文艺复兴14世纪发端于意大利,此语来自意大利语的“重生”(Renascita),重生的事物即是古希腊罗马的视觉艺术,正是这一点将文艺复兴与此前漫长的中世纪区别开来。

拉斐尔四幅壁画的主题分别是神学、哲学、法学和诗歌,而他是在神学的层面上表现古代文化。换言之,拉斐尔的构想,是表现古代文化与神学、世间智慧与上天智慧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这个房间后来成为办公室,很多教宗文件都在此签字盖章,但智慧的主题也十分合宜。

在前面,我曾经提到“灵感”,在这里我们会具体看到对“灵感”的艺术呈现。

1.“三位一体”的呈现

在哲学主题的《雅典学派》(The School of Athens,又译雅典学院)对面,拉斐尔创作了一壁神学主题的绘画,被后世称为《圣礼之辩》(Disputation of the Holy Sacrament,又名:La Disputa,又译:圣体争辩、教义的辩论)。为展现信仰内涵,画家创造了一个贯通天堂与人间的场面,呈现了一场神学论辩。

我们先看画面左下角:一群人边看著书,边探讨着神学观点。倚着栏杆俯身读书的光头者即是拉斐尔的导师布拉曼特。这组人物前面立着一位身穿金色和蓝色长袍的年轻人,他轻轻侧转身子看着那群人,同时,一只手指着构图的中心。

 

拉斐尔《圣礼之辩》局部——争论的人们。

而画面的中心正是主题所在。如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个有中轴的半圆形,其中轴线就是至关重要的部份。我们从上往下看:在顶部,你会看到上帝——圣父的身影;下面紧挨着是上帝之子,也就是圣子基督;再下方是代表圣灵的鸽子。代表“三位一体”(Trinity)的这三个形象各自都衬着一个金色的轮盘,或者说圆圈。

 

拉斐尔《圣礼之辩》局部。圣父身后的金光代表着天穹。

基督的形象很清楚,而圣父上帝只能看到一部份,从祂身后,有光线射出来,代表着天穹的一部份。基督背后的圆圈是纯金色的,神圣的光芒迥异于周围的云彩和自然环境。下方的圣灵(鸽子)也是如此,鸽子发散出的金光落到下方烛台状的东西上,那是祭坛上的圣体匣——白色的小圆圈内映出基督被钉十字架的身影。由此,观众看到了一连串降下凡尘的金圈。

 

拉斐尔《圣礼之辩》局部。复活的基督被圣母和施洗约翰围绕。

天堂中金色的鸽子自古就有象征寓意——圣灵象征神的恩典。在15世纪,画家们被告知,不应该在画中用太多黄金;或者,他们应像拉斐尔那样,用金色颜料取代黄金——黄金就是黄金,并不会给画家增添荣耀;而如果用金色作画,那是你艺术的一部份。拉斐尔就是这样做的,他将画面内容通过一连串金色圆圈阐发出来。

 

拉斐尔《圣礼之辩》局部。在圣灵周围,小天使手捧四福音书。

长方形的祭坛代表教会,上面刻着尤里乌斯二世的名字,祭坛和地面的透视感将观者视线引向天堂景观。那是画中唯一有上升感的远景部份,我们称之为“天”,其神圣意味特别通过金色体现出来。

2. 围绕“圣体”的论辩

画中描绘的人物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不是。在基督两侧的是圣母与施洗约翰,还有亚当、雅各和摩西等《圣经》人物。 在人间层面,神学家正围绕“变质”(注:即饼酒变成圣体——基督血肉)问题进行辩论。如同达‧芬奇在《岩间圣母》中描绘的天使和施洗约翰那样,这些人物也都手指一个方向——或是祭坛,或是上天,从而引观者瞩目“圣餐礼”(即“圣体圣事”)以及“三位一体”的内涵。

 

拉斐尔《圣礼之辩》局部,着红袍、戴桂冠者为诗人但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但丁,他身穿红袍、头戴桂冠——象征他伟大诗人的身份;可以看到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和他的叔叔——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注:身披金袍直立者),还可以看到苦修的萨沃纳罗拉修士。四大教会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坐在祭坛两侧:罗马教皇格雷戈里一世和杰罗姆坐在左侧,奥古斯丁和安布罗斯坐在右侧。

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所说的“配角”(choral figures),扮演着发出质疑的角色,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圣体匣近旁人物激动的神色。天堂的真相在接受着世间“合理性”和哲学的质询,但前者强调的是相信(belief),全然是个信念(faith)问题。画家似乎在提示观者,怀疑终将藉由信仰转变;正信既是灵感之源,也是古代文化与人间智慧的终极答案。

大卫‧罗桑教授简介

 

大卫‧罗桑教授。(collegeart.org)

大卫‧罗桑(David Rosand,又译:罗桑德)教授生于1938年,1964年起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四度担任该校艺术史系主任,兼任哥大米里亚姆和艾拉‧D‧瓦拉赫艺术画廊主任,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代表作包括《16世纪的威尼斯绘画︰提香、韦罗内塞、丁特列托》(Painting in Sixteenth-Century Venice: Titian, Veronese, Tintoretto),《素描精义》(Drawing Acts)一着已出版中译本。罗桑教授199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杰出教师奖,2007年获文艺复兴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14年病故于曼哈顿。

大纪元记者张小清编译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