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讨价还价中的十大误区(一)

不少人在购车过程中,都有过讨价还价的经历,有的顺利,有的则不然。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致、成交,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汽车毕竟是大宗消费品,争取最大利益是消费者的初衷,而对车行来说,当然也会争取最大利润,因此了解购车谈价规律,做好充足准备,避免误区和失误,方可顺利成交,满意而归。

误区之一:询价过早

有的消费者来到车行,仅在外观上打量中意的车款,既没有认真听完销售员的完整介绍,也没有试驾,直接就问价,往往让销售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给出厂商建议的标准价格,这时如果直接回价,往往不能顺利进入谈价阶段。

按惯例,通常听完销售员的全面介绍,了解清楚车辆的基本性能参数后,再经过试驾,感觉完全满意后,即可顺利进入谈价阶段。如果这些基本过程还没有开始,就打破规律,直接询价,销售员无法准确判断购买者的真正意愿,担心消费者只是处于最初的查看、比较阶段,并无强烈购买意向,或者是在试探,在这种情况下,销售员往往不愿进入谈价阶段,给出更优惠的价格。

有经验的销售员会通过进一步的交谈,期望了解消费者的基本心态和想法,或主动邀请试驾后再谈价格。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表示出购买意向,销售员会坚持标准价格,实质的价格谈判无法启动。

作为消费者,可能会怪罪车行或销售员缺乏诚意,但恰恰相反,是自己没有遵循正常规律,掩藏了自己的购买诚意,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即使消费者事先做过功课,或者通过朋友了解,对理想车款已经有深入了解,也最好不要跳过销售员的介绍和试驾环节,目前各厂商全新车型、车款层出不穷,技术换代频繁,在车行现场多了解多感受,绝不是坏事。

误区之二:需求不清的成交

目前市场上,即使同级别车辆,也是品牌众多,型号林林总总,配置各异,这些让消费者多了很多的选项,往往也是厂商和车行谈价时的筹码。即使已经选定了某一品牌的某个型号,不同配置和价格的差异也往往会混淆消费者,特别是华人消费者,有时没有明确的预算或因需求不清,成交后可能又会后悔。

一方面,销售员当然希望按更高配置成交,成交价相对较高。也可能为了推高配置,销售员会给出高配置的优惠,吸引消费者按高配置成交。高配置当然吸引人,如常见的铝合金车轮、天窗、还有遥控点火、巡航定速、电加热座椅、甚至导航系统、高级音响、真皮座椅等,展示出来更耀眼,当然价格不菲。如果没有明确的预算,在销售员的引导下,成交了高配置车款,回头发现高配置并不实用,或基本用不上,虽然可能得到一些优惠折扣,最终还是觉得多花了冤枉钱。

另一方面,汽车厂商通常会把较低配置的车款标价很低,以吸引消费者,但这些基本款却缺少某些必要的配置,基本很少有人购买。有些华人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却一味追求低价,不愿多花钱在必要的配置上,结果买了车一开发现很不方便。比如夏天常开车游玩,长途旅行没空调、没有巡航定速,很不方便;有小孩的,因为没选门窗集中控制,也很别扭;冬天长期停车在户外,没有遥控点火,提前预热多操心;没选铝合金轮,看到钢轮很快生锈,也后悔等,数万元都花了,就差几百或上千元,却忽略了需要的配置,往往也后悔。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消费者自己需求不清,在价格谈判中,要么被销售员错误引导选了无用的配置,要么太拘泥于价格差异漏选了配置,所以事先搞清楚自己真正需求什么很重要。(待续)

作者:王寰宇

责任编辑:文婧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