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高高挂 传统风采迷人

工艺大师薪传文化


▲吴怡德师傅。

▲吴怡德师傅。

国宝级艺师──吴敦厚曾获得“民族艺术薪传奖”,现高龄九十岁,是台湾数一数二的灯笼大师。他从十五岁开始学做灯笼,作品遍及台湾各地,甚至国外也有他的灯笼。从李登辉到马英九总统,都曾造访过他,表彰他对民俗技艺的贡献。

一生执着于做灯笼的吴敦厚,现在由儿子吴怡德继承衣钵,继续传承这门技艺。现场看吴怡德拿起毛笔在灯笼上挥毫,颇有大师架势,专注与专业的表现,让人刮目 相看。“民俗技艺是文化的重要资产,只要有人要学,我们都会很乐意倾囊相授……”吴怡德说,经常有学校老师、社会团体人士要求学做灯笼,他们都非常乐意传 授。父子俩也经常至各技艺班授课,希望能代代相传这份传统技艺和先人的智慧。

制作灯笼除了要有精巧的手艺、坚强的毅力之外,更要有一股热爱文化的心,才能不断创造出精美的作品。


精美灯笼。

多种灯笼各有其用

古代灯笼多为照明用,现在有些庙宇或传统商家会悬吊灯笼做为装饰。灯笼除了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还有其特殊意涵。

早期在私塾读书的学生,父母会为子女准备灯笼,由老师“开灯”,象征前途一片光明灿烂。不同的灯笼也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新娘灯(宫灯)代表结婚喜庆;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似,代表人丁兴旺;竹篾灯适合丧葬场合。

精致的灯笼散发着典雅的风情,隐含一份思古幽情。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纸糊灯笼,也逐渐以布料替代,善加保存便可延长使用年限;原先的蜡烛也改用小灯泡,以符合时代的改变。每年的元宵节灯会,虽然制作材料、技巧皆与传统灯笼不同,但薪传民俗技艺的精神不谋而合。

精工细作巧作灯笼

灯笼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水准的艺术品,“一个漂亮的灯笼,必须结合竹编、糊纸、书画与彩绘等技艺,每一个细节均不能忽略……”近年来,很多外国人士对灯笼情有独钟,因此有不少人买回去当作纪念品。

灯笼可概分为伞灯和竹灯,竹灯主要用有弹性、韧性的竹子,交叉编织成圆形或圆筒型,编好整体架构后再裱上纱布,并糊上绘图用的纸。伞灯的材料则有竹篾、上 下台座、粗细的铁丝、细麻绳等,先在桂竹的竹节上,雕刻凹槽,做为竹灯笼的顶部和底部,并将细竹篾上下钻孔。制作时先将竹篾两端用细铁丝串在一起,然后再 安装至顶部和底部的凹槽内,并调整到最均衡、适当的位置。

灯笼的制作要力求“精、巧、实”,灯笼的架构必须均衡对称、纸必须糊得看不出接缝,每一个动作都要非常精细、讲究,才称得上是精品。灯笼融合先人的生活文化与智慧结晶,象征一片光明与希望,愿这盏艺术明灯能在台湾生生不息,永垂不朽!

   
花灯。                                                         ▲夜间灯笼。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