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一人守 龟兹石窟克孜尔朵哈奇人

龟兹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可南下印度,西通中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使得古龟兹国成了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成了当时佛教传播和石窟艺术形成与发展中心。古佛教传播至此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龟兹石窟艺术。

一般所称龟兹石窟,包括位于古代龟兹国领域内的所有石窟。据统计,有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236座、台台尔石窟八座、温巴石石窟八座、耶克埃力克石窟六座,库车县的库木上拉石窟99座、森木塞姆石窟52座、克孜尔朵哈石窟46座、玛扎伯哈石窟32座,新和县的托乎拉克埃肯石窟19座,共九处500座左右。

龟兹石窟中的画面有四百四十二幅,分绘于各个石窟内,现可识别的有七十多种题材,题材之多居中国首位。库木吐拉、克孜尔朵哈、森木塞姆、吐乎拉客艾肯石窟中,保存了许多故事画的内容;而克孜尔石窟、库木土拉石窟则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

具有代表特色的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东南方六十七公里处。依着北方的明屋达格山的悬崖陡壁上开凿的石窟,高低错落,大小相间,隐显绵延,长达3,000余米,有编号共计236座,其中80座存有壁画。

克孜尔朵哈石窟建于西元6世纪,这里有大幅的本生画,在龟兹石窟比较少见,它表现了龟兹壁画的演变与发展。

克孜尔朵哈石窟奇人

克孜尔朵哈石窟位在库车西北十二公里处。这里有个现代王宝川──热合曼,十八年巡守着这片石窟宝库。这座的石窟,距离县城12公里,却远离人烟,至今仍然未通水、电。那周围一片单调的灰濛濛的风蚀地貌。春天刮沙尘暴,声音大得就像一群狗在嚎叫,漫天黄沙让人看不清一米内的道路;夏天里石窟像一个大蒸笼,地表温度达42摄氏度以上,不仅烤死了所有的树苗,热合曼喂养的30只小鸡陆续断气;冬天里,地都结冻了。他的弟弟从村里牵了一条狗陪伴他,岂知狗却挣开链子逃跑了。十八年如一日,他唯一的伙伴就是戈壁滩的石头。

为了种树,热合曼曾经挖一口直径1.5米的井。从12月隆冬挖到了来年5月,在坚硬的土层挖到30米深依然没有任何湿润的痕迹,开掘岩石的十字镐被震弯了,他只好宣布放弃。

每天一早,热合曼沿着山坡,逐一检查每把门锁是否锁好,清扫沙土,再巡查外圈峭壁,是否有陌生的脚印,远眺是否有人、车的踪影。里圈和外圈走下来,至少需要 3个小时,然后就是等待参观团的游人。除了告知注意事项之外,他也只是拿着钥匙默默地开门,默默地跟在后面,或者蹲在墙根等待。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与他攀 谈,他发现自己“形成了和一望无际的戈壁一样的性格,孤独且自闭”。

热合曼的前一任,熬了3个月,就不见了踪迹。1993年9月,研究院找 到了村民眼中“老实可靠”的热合曼。那时的热合曼是个有干劲的21岁小伙儿,高中刚毕业,浓眉大眼爱说爱笑,世代务农的父亲为儿子感到高兴,“那可是为国 家工作啊。可每月工资只有200元钱,而且要24小时守着。其到了1995年,热合曼的月工资才涨到四百元。18年来,一年里天天上班24小时的热合曼无 法帮家里做农活,也无法为父母买任何物品,甚至连返回6公里外的家都极为难得。连老父亲也劝他:“跟表哥去工厂干吧,赚钱多,也不用这么孤单。”

1998年,热合曼结婚了。过了两年,妻子离去了。“没水没电,连衣服都洗不了”的生活让他妻子过不下去了。

由于地处盐水沟的河坝,2009年,库车连降三天三夜大雨,洪水5天未退,食物和水都吃光了,守护在山坡的热合曼还好有一个月前剩下的、已经硬成木板状的两个包,用榔头敲碎,泡着洪水充饥。

村里人常常嘲弄他:“一片戈壁滩,没水没电,守在那儿真是傻子。“给我每月五千块钱我都不干。种种努力无望后,热合曼曾经多次有过想走的念头,却被国家文物保护的责任感留下了。

热合曼对石窟熟悉得就像恋人。他爱上了这里,他的人他的人生因石窟而转变,现在他已经不想走了。常有世界各地来的游人夸奖他“在茫茫戈壁中守着国家文物,你非常了不起”。@*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