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 台湾日式创意麻糬大王

短短七、八年间,手信坊崛起迅速,开了20几家分店,产品行销世界30多国,在传统食品这个小众市场可谓绝无仅有。然而这样的奇蹟却不是在陈世洋手上凭空出现。故事,要从嘉义一位人称“三叔公”的麻糬伯伯说起。

家族荣光 爷爷时代的扎实功夫

陈世洋的爷爷陈良滚排行第三,人称“三叔公”,日据时代在嘉义以传统手工做成麻糬,沿街叫卖而闻名,为陈家挣得了丰厚的家业与田产。陈世洋说:“爷爷做的麻糬就足好呷。那时候吃麻糬很高级,是奢侈品。”但爷爷积劳成疾、卧病多年,却没有儿子接下这份衣钵。

爷爷过世后子孙分家,眼见家道中落,第三代的陈世洋与哥哥陈世宝决定承传爷爷的好手艺:“我们决定用爷爷的精神到台北创业,所以叫‘三叔公食品公司’。”

靠著陈世洋不懈的坚持与摸索,渐渐露出曙光:“我就是立志用我爷爷的精神来做麻糬,不断地研究,亲自摸索,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找出了诀窍。”他发现麻糬 制作流程要改变、原料要精良,食品保存期限才会延长、口感好吃,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现任台湾手信坊的总经理温锦仪回忆起那段时光,说:“那时候在新店山区,真的很可怜!”她描述陈世洋一人住在简陋的厂房中,连坐下来吃饭、晒衣服的地方都没有。一到年节送礼缺人手的时候,温锦仪就广邀自己的兄弟、同学上山帮忙,一直忙到晚上12点甚至2点,才能赶上翌日出货。谈到两人因为麻糬结缘,温锦仪 则说自己的的父亲也是白手起家,因此对于勤奋认真的陈世洋特别上心。

在兄弟俩透过各种艰难的努力与结果下,让陈世洋与陈世宝俩兄弟一举赢得了全台湾大大小小零食代工业的市场,尤其市售将近七成的麻糬零食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背水一战 深根台湾建立品牌

温锦仪说:“我们从无到有,所以我们很珍惜现在拥有的。”而国内外的销售量,也在在展现了商品好品质的实力。

然而没有自创品牌,终究为他们的生意带来致命的难关。一位订单量高达五成的最大客户,见到麻糬生意火红,意图抄袭他们研发的商品自行生产,偷偷把自己私下生产的货品夹杂着卖,爆出商品发霉的事情,才对陈世洋坦承想要收回品牌的想法。

陈世洋回忆:“我一回来就召集员工,通知所有的厂商:一个礼拜把所有的包装全部改变,所有的客户都拜访一趟。”温锦仪更在陈世洋拜访客户时,安顿工厂里外,在背地里支持着陈世洋和公司一切。

当年在重挫下也曾兴起与哥哥出走到大陆的念头,却被温锦仪劝回。她犹记当年是这样对陈世洋说:“我怎么辛苦,我还是要留在台湾。如果真的做不好,我开台发财车去做路边摊,我拉得下这个脸。”她给陈世洋鼓起了留在台湾的勇气。

陈世洋因为坚持留下来继续在台湾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他坚持用心在台湾,因为这块土地很可爱:“我们可以好好经营变成世界品牌,那行销大陆也是ok的,可是一定要把台湾的知名度打开。”然而所有员工的一鼓作气,终于安然过关,并且更上层楼。

赴日拜师 钻研技术开创新滋味

为了把技术提升到同业无法超越的程度,陈世洋更远赴麻糬发展源地-日本,向一位一辈子钻研制作麻糬的和菓子名师──胜田安一求艺。因缘际会下,陈世洋的姊 姊远嫁到日本福井县,透过姊姊引荐,陈世洋认识了一位从知名麻糬企业退休的老师傅。屡次拜会下,两人成为忘年之交。有一回,名师请他到京都赏樱,谈笑间一 朵樱花翩然飘坠,不偏不倚正落在师傅酌酒的磁杯中,师傅不由喟叹:“残念!”(日语:可惜。)

陈世洋体悟到世间诸般美好虽然转眼成空,但总有些感动可以留下。他表示:“我就向他拜师,央求他那么好的技术可不可以传承给我,让我来发扬?”于是师傅亲 自来台并将五十年技艺倾囊相授,而“三叔公”这个原本以台湾麻糬代工起家的食品厂也从此脱胎换骨,也才有“手信坊”的诞生。

未来远景 迈向国际成台湾之光

由于成功得来不易,温锦仪非常珍惜。曾有不肖业者提供管道,要他们提供劣质品来赚取暴利,温锦仪一口回绝:“做食品要凭良心,有人要我放什么添加物,我就 告诉他我拜托你不要,所以我不计成本我都要把它做好。”秉持着要做就要做长远的心情,一代接续一代的真功夫卖出手上任何一个麻糬。

陈世洋更希望透过手信坊的麻糬,让全世界去发现台湾美食,成为台湾的代表迈向国际化的外交市场商品之一。这个希望虽然伟大,但是陈世洋对手信坊希望无穷: “我们不急,一步一步做到我们想做的事。我想发扬我爷爷的精神,我希望走到全球都能看到手信坊的产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辛苦,但是我才四十几岁,有机会。”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