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我一生的 美国医生

 

《纽约时报》报导,Fukushima的父母是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举家搬迁到巴西,他出生在巴西,年轻时移民到美国,成为一个医生,也许应该称他为美籍日本裔巴西移民,他留着日本人经常有的那种山羊胡,是一个天主教徒。

2003年,因为一个科研项目,作者离开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一段时间,到美国洛杉矶的金‧德鲁医疗中心(King Drew Medical Center)学习,师从胎儿监护仪的发明人爱德华‧洪恩(Edward Hon)教授,Fukushima是洪恩教授科研项目所在医院的妇产科主任。Fukushima正是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对于医患关系、对于医生的角色与使命,使作者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文章说,到医院的第一天,因为讲电话,Fukushima老师在门外面等了10多分钟,他顿时甚为羞愧。没有想到一个科室的妇产科主任,居然可以为一个国外来学习的医生站在门外等待这么久。此后,Fukushima老师的一言一行逐渐影响了他,甚至让他重新定义“医生”这个词。

文中还举例,他在医院里面等电梯,看到远处一个病人坐在轮椅上被推过来,静静地等待病人的轮椅车先进电梯。而不是在国内时,医院里面医生是老大;他去看一个剖宫产后的病人,因为病人手术后伤口疼痛,下床困难,Fukushima亲自搀扶着产妇下床;一个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产妇和丈夫却被隔在玻璃门外,没法近距离看到他们的宝宝。于是Fukushima拿出自己的相机,给孩子拍了一张照片。第二天早晨,他拿着在 家里打印好的照片送到了这位新妈妈的床前。

这些都一次又一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原来医生可以这样为患者服务,在那里,感受到的是服务,医患关系在那不是冰冷冷的,是暖心的。

文章说:“跟随Fukushima老师仅仅是短短的三个月,但是给我带来的改变却是一生的。他让我重新认识了医生这个词,让我知道在美国,医生无论多么高尚,无论怎么高收入,都是服务于老百姓的,都要以服务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病人。那一年回国后,我就以Fukushima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摆正心态,以 服务好每一位病人的目标来要求自己。也正是因为此,使我在病人心目中赢得了好口碑。”

在中国的医院,仍然是一个让老百姓头痛的地方。医生用盛气凌人的态度来对待患者,只能让医患间的矛盾更加势同水火。医生们至今还在争论医疗行业是否属于服务行业这个话题。

文章最后说:“人一生中,遇到一个可以改变你人生的人,足矣。”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