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叶佳修 音乐行脚与说唱纪录

民歌时代叱吒一时的叶佳修从校园民歌、闽南语歌曲、音乐剧、舞台剧到中国民歌与戏曲汇整,都可以看到他所留下的音乐足迹。他常常在言谈间形容自己“玩”音乐,但不是只有普通玩玩而已是玩很大。


叶佳修依旧不断参与演唱会等各种舞台表演。(叶佳修提供)

零代民歌手 走在风潮之前

70年代新格及海山唱片还没掀起校园民歌风潮之前,当时念大一的叶佳修已经创作出《流浪者的独白》。他说:“每次 人家问我是民歌第几代,我说是零代。因为第一届齐豫选上冠军时,我都已经是评委了。”他指出,《流浪者的独白》当时已经在电台凌晨的节目中播过。而且新格 金韵奖与海山民谣风两项民歌创作比赛推出之前,海山已经透过学校找上他,直接“订购”了7首歌。

从作曲者、歌者、音乐制作到评审,叶佳修投入校园民歌长达10~20年。期间代表作《乡间的小路》、《踏着夕阳归去》、《思念总在分手后》、《外婆的澎湖湾》等,首首脍炙人口,一直传唱到现在。


叶佳修,从乡间小路走来的人。(叶佳修提供)

“《外婆的澎湖湾》、《乡间 的小路》在有华人的地方,音乐课本里面都有,大陆特别明显。”叶佳修表示,《乡间的小路》收录于上海五年级音乐教科书中,《外婆的澎湖湾》歌词则纳入中学中文教科书当范本,供师生讨论。

打造闽南语歌 帮江蕙转型

李宗盛崛起之时,叶佳修因为心疼很多优质闽南语歌 手,没有作曲、作词者专为他们量身打造歌曲,转而创作闽南语歌曲。叶佳修透露,他替江蕙第一次转型打造的《梦中也好》原本已经送审金曲奖,却因为郑进一 说:“现在大家玩大家乐,算算看这首歌扛(龟)几次?扛六次!”(歌词中“‘讲’一遍”的闽南语发音酷似“‘杠’一次”)。

当时大家正在疯 大家乐,郑进一为节目效果说出的话把唱片行吓得不敢播放这首曲子,新闻局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梦中也好》没有送审,就怕“乐迷”畏“杠”心理发酵影响收视。 前一阵子叶佳修在厦门遇到郑进一时忍不住责备他:“江蕙的金曲奖被你耽搁了快20年。”

移民加拿大 音乐剧轧一角

“我在小孩teenagers时,把工作全部放空,在那个地方陪他们陪了7年。”叶佳修2001年毅然决然放下一切,带着正逢青春期的两个儿子远赴加拿大,一待就是7年。期间除了当个称职的奶爸之外,并且在温哥华一所人文艺术学院,义务做说唱教学,带领学子表演音乐剧、舞台剧,他在剧中也轧了黑道老大一角。


叶佳修在温哥华的冬天。(叶佳修提供)

近年来由于儿子已经可以独立自主, 加上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如以前硬朗,叶佳修为了安顿及陪伴母亲,再度把重心移回台湾及大陆。叶佳修表示,虽然妈妈很喜欢加拿大,但是因为他现在人已不在加拿大,回来台湾有家人、干姊姊、志工照顾,还有一群老朋友陪她串门子、谈心、游玩,叶佳修比较放心。

说唱教学 传递经验与梦想

叶佳修台湾、大陆两地跑。在大陆除了演唱外,他非常重视到各地的说唱会,他说:“我要把我的经验从创作到编曲,能够很快地传给下一代。这些是平常不容易学到的。”

叶佳修用边聊边唱谈音乐。告诉学子们歌曲的背景,演唱时该用什么态度、什么方式。从音乐角度做解说,也教歌词韵脚落法。他鼓励大家创作,他觉得:“每天记下东西时,会有梦想,梦想将来这些东西传世的时候,就不会活得那么无奈,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觉得有意义。”“我的使命感是,一方面把文化带过去,一方面让接触的人反思活着的意义,替他们添加生活元素,让他们活得精采一些……一点一点地精采一些。”


叶佳修非常重视到各地的说唱会,他用边聊边唱谈音乐。(叶佳修提供)

传承与庶民文化

叶佳修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尤重庶民文化这部分。他说:“庶民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素材,我把他们当成写作的视野。”他认 为庶民文化是“我活的”,比历史纪录更真实鲜明。所以他在台湾,搭公车时会跟司机聊生活、工作甘苦,“司机好辛苦,一天要工作13小时。”

有一次到鼓浪屿,叶佳修遇到一位游乐区艺人躺在岸上渔船,看着谱怡然自得地吹笛。叶佳修脑海猛然浮现了“击壤而歌,帝力与我何干?”叶佳修临时写了谱,请他演奏《乡间的小路》,单纯的人加质朴的笛声,那种感觉让叶佳修很感动、很快乐。

“我们祖先南北朝以前是贵族,我们家到现在还是非常传统,我 们整个家族对于传统保持得非常好。”文化传承之所以成为叶佳修的中心思想,除了家族重视传统,保持传统之外,爸爸与舅舅是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来自爸爸的影响,是爸爸对初恋情人那份非比寻常的执著与专一情感。而专门做儿童图书出版的舅舅,则一直提供儿童历史读物给他,养成了他用不一样的角度来解读 历史。从小他就熟读刘琦大破金兵的故事,对于刘琦、岳飞及秦桧,他曾经写了《稻草人的心情》来铨释他的看法。


叶佳修一路走来,始终创作不辍。(叶佳修提供)

创作养分与元素

谈到自己写作、写歌的成长背景,叶佳修说,他本身是客家人。在台湾客家话分四线、海丰与美浓,叶佳修最得意的是爸爸讲海丰,妈妈是四线,奶奶操美浓腔“集众 客家于一家”。叶佳修在花莲吉安乡出生、长大。但真正影响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却是花莲瑞穗的外婆家。外婆家农地广袤,有稻田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果园,是孕育他写诗、写歌最原始的养分。

叶佳修中学时念花莲中学,从初中到高中一共待了六年,也跟着花中老师郭子究上了六年的音乐课。叶佳修从郭子究 独创的“La la la……”教学法学会了复杂的律动(节奏)与拍子算法。奠定他作曲时总自我要求优雅中带着活泼、乐观的基本色调。

由于叶佳修并非音乐科班出身,写谱作曲虽难还能靠自学锻炼,但编曲部分,尤其和弦、配器……就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写得恰到好处,因此从一开此就固定与编曲大师陈 志远合作很长一段时间。叶佳修表示,陈志远很有耐心又敬业,每次进入录音室,都合作良好受益颇多。

后来陈志远忙得分身乏术,叶佳修开始尝试 跟别人合作,偶尔会漏两、三首曲子,叶佳修只好用他制作实务时学到的编曲理论边实习边填补缺口。也幸好叶佳修有位同学是正统音乐出身的乐团小提琴首席兼指 挥,在跌跌撞撞的编曲路上给了他许多宝贵的专业建言。

叶佳修自学音乐的过程花了十几年,所以他很珍惜这种经验,也很希望能与人分享。

印象深刻之歌

“如果问我最喜欢的歌是什么,”叶佳修说:“那就像孩子很难说是哪个。”不过,因为《流浪者的独白》是第一首歌,所以情 有独钟,《无怨的青春》则是花了很多心力谱成的曲子。另外,是去年创作的《绝》。“《绝》,对我来说,到目前这一阶段为止是最特别的,它不只具有挑战性, 也是我最想表达的。”

流浪者的独白

叶佳修从高中开始就写诗。大学时喜欢上隔壁班一位女孩,为她写了《流浪者的 独白》,发表在校刊上。没想到课间午休走出教室,竟然看到自己写的诗被人踩个大脚印。“看到诗被踩,我直觉写文章只能被动地等着人来看,就冒火……于是直 奔吉他社,学起吉他。”苦练了两个月,用刚学会的5个和弦谱出了《流浪者的独白》这首曲子。

叶佳修跟那位女孩只约会过一次,两个人之间其实 是“一个没有开始就结束的故事”,不过,女孩倒成了启发叶佳修作曲的触媒。叶佳修对《流浪者的独白》看法是:“也许到现在为止,它是国内唯一一首只有吉他 与人声同步一次就录下的曲子,我认为这是最纯真、最原始、最直接的表达。”


叶佳修喜欢足球,大学时曾担任足球队队长。(叶佳修提供)

无怨的青春

叶佳修的得意之作《无怨的青春》,是专辑也是歌曲名称,他花了一年时间、投入很多心力制作这张专辑,自己非常喜欢:“我一直希望 音乐可以听很多遍。《无怨的青春》值得听很多遍、很多遍。它的线条太多了。”

叶佳修表示,专辑比较特别的是所有的歌都采用对位方式。第一首 《无怨的青春》改编自郭子究的作品《回忆》,背景合唱团吟唱的就是《回忆》的旋律。“音乐是两条线串在一起,透过背景的铺陈,让人不经意就回到校园。”

第二首歌《第一支舞》是救国团办活动必唱歌曲。那首歌的背景仔细聆听是《Rain and Tears》,叶佳修参加舞会时所跳第一支舞的伴奏音乐。叶佳修做这张专辑的概念是,回溯大学四年生活,他说:“当你要回到那个时期,就要有那个时期的心 态。我希望运用那个时代的音乐,制造那时的情境。”如《无怨的青春》藉着背景合唱《回忆》,让人有回到校园……悠游在合唱团练歌共鸣的气氛。

叶佳修听过《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很多版本,大多由日本人演奏,但是去年在北京听到小提家盛中国夫妇现场钢琴、提琴深情对话演奏,那份感动引发了他创作《绝》 的动机。“戏曲从古到今这么多,唯一集大成的是《梁祝》。”叶佳修说:“我觉得真正能够用器乐诠释中国戏曲大全的是《梁祝》。”

《绝》这首 歌包含国剧老生、花旦、小生……甚至设计了海豚音唱腔,难度太高,现在先暂时搁着。就像《绝》的歌词:“一首绝歌写尽千古风流,绝色、绝才、绝角、绝活 儿……哪里有?”接下来是口白:“浩瀚渊博,浪淘尽千万票友……”。叶佳修认为:“我既然取歌名叫《绝》,就希望让听者为能歌文化者拍案‘叫绝’。”

叶佳修为这首歌设定了戏曲(文化)门槛,歌手必须懂得中国戏曲,才有办法唱这首歌。叶佳修写《绝》也是在写文化,把从古到今的文化串连在一起。“歌名叫 《绝》。不是空前绝后,是指中国的戏曲真是美到绝,能够把它诠释出来的人就是绝。有绝意的人才能够做到。”《绝》对叶佳修的另一个意义,也许是在“海选” 大腕(咖),他深信13亿人口中一定有人可以做到。

外婆的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是叶佳修第一次为别人量身定做写歌,是叶佳修创作的分水岭。在它之前叶佳修写自己的生活,在它之后叶佳修写别人的故事。叶佳修秉持着写歌不只适合歌手唱,而且要变成歌手生命一部分, 和听者交心沟通的想法来为歌手量身打造歌曲。

“《外婆的澎湖湾》从一开始,我不去描述潘安邦怎么样,我直接从潘安邦的眼界看,完全站在他的 立场,开始我的量身定做过程。”于是,叶佳修不只帮潘安邦写出了他的故事,也与潘安邦结成莫逆之交。


叶佳修因为写歌,与潘安邦(左)成为莫逆之交。(叶佳修提供)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