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之子谈民国 蒋白的瑜亮情结

重看历史 大陆民众向往民国典范


1944年,日军逼近贵州独山,重庆受到威胁,有迁都西北之议。白崇禧随蒋中正、宋美龄前往陕西临潼视察。(网络图片)

据中央社报道, “我父亲白崇禧和蒋介石是瑜亮情结”!台湾作家白先勇6月22日在上海座谈会逾千人捧场,不少大陆读者说站3小时也要听白先勇说民国故事,因为他们认为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很棒”。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慧在座谈会现场花人民币98元买来白先勇新书《父亲与民国 ——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表示要好好细读。她认为,读民国相关丛书,与直接从大陆现有文献中研究完全不同,这本新书中的照片及对日抗战的报导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王慧表示,小时她所受共产党的教育是“孔宋家族在大陆期间很贪腐”、把持上海及整个大陆金融体系的情况严重等;但现在去查文献资料,她会反思“孔宋家族真有这么糟吗?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照现在的大陆又是如何?”

她说大陆正在改变,对历史的诠释也越来越知道还原真相的重要。

去年曾到台湾当交换学生的90后严同学也表示,“我爱台湾的一切!”, “你们台湾就是民国范儿(典范)”。

大陆作家陈丹燕的父亲当年是中共地下党员,而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坚决反共并剿共,但是陈丹燕表示“这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往交流”。

北伐抗战名将


北伐国军参谋总长、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前立者)率领国军乘铁甲车由唐山总部出兵攻打滦州,这是北伐最后一役。(网络图片)

白 崇禧18岁就瞒着家人,参加广西学生军敢死队,赴武昌参加辛亥革命,见证了中华民国的诞生。在统一广西的各个战役中,白崇禧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足智多 谋,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被其对手沈鸿英所部誉为“小诸葛” 。1926年,白崇禧33岁时,被蒋中正在广州“三顾茅庐”,亲选诚邀并任命为北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任前敌总指挥,并曾一度代理蒋中正总司令 的职务,指挥北伐国军从广州打到山海关,被誉为“指挥能事回天地”,“完成北伐第一人”。

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任军委会副参谋总长,在全中 国率先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方针,被采纳为国策和抗战最高战略,蒋中正明示白崇禧为其接班人。白崇禧参与 指挥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桂柳战役。在日本人的战史中,昆仑关战役和桂 林保卫战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两次认为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这两次战役的总指挥官都是白崇禧。

四平战役——白崇禧一生的憾恨


1946年5月,国防部长白崇禧督战国军精锐在吉林省四平大败林彪共军。由于美国施压,蒋介石被迫宣布停战,此后国共双方军事惊天大逆转。(网络图片)

在上海谈到国共内战时,白先勇表示,1946年父亲白崇禧督战国军在四平大败林彪共军,“我父亲当时主张要继续剿匪、直捣哈尔滨打林彪,但蒋介石没同意”。蒋中正在美国的高压下,宣布东北停战,林彪共军得以死灰复燃。

四平战役也是白崇禧一生的憾恨。白先勇说,父亲1966年过世前,每当提起这段过往仍感慨万千,因为这是“国共内战战情反转的关键。”

蒋介石本人也终于反省他在1946年6月6日颁发第二次停战令对东北战争的影响,在他撰写的《苏俄在中国》中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唯一关键。”

白崇禧、蒋中正的关系

对 于大陆读者非常关心好奇的蒋、白关系,白先勇表示两人相交40年,关系非常复杂,有合也有分。父亲白崇禧晚年曾这样概括两人之间的关系:“蒋总统是重用我 的,可惜有些话他没听进去。”白先勇认为,父亲和蒋介石没有个人恩怨,“但两人是有瑜亮情结”,包括在国共内战时的看法分歧。

白先勇表示,父亲的一生就是一部民国史,虽然大陆读者认为白崇禧是“蒋那边的军队”,但白先勇说,父亲出自广西桂系,当年同是桂系的李宗仁要竞选副总统,父亲夹在李宗仁与蒋介石间相当为难,但“他做任何决定都是‘为国为军’。”

此外,白先勇也多次对两岸三地媒体澄清所谓“蒋介石派特工谋杀白崇禧”、“蒋介石派人到白家抄家搜黄金”都是谣言。他说,父亲白崇禧晚年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家中并无外人想像的黄金,在台湾也无人敢来抄白崇禧的家。

国民党“中央抗战史”的缺失


1938年台儿庄抗日大捷后,白崇禧登上“中国Life(生活)杂志”《良友》画报5月号封面人物,成为史上第一位登上该画报封面的中国军人。(网络图片)

大陆《看历史》杂志近日发表杨东晓采访白先勇的专文,说到民国历史的缺失和不完整。

国民党方面的“中央抗战史”厚达700多页,提到抗战首场大捷“台儿庄大战”只有三、四页,而且没有提到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名字。一部民族的抗战史,由于蒋桂之隙,两个不可少的名字竟是缺位。

1939年11月,《良友》画报在报道第一次长沙会战时写道:“白崇禧将军为湘北大战之最高统帅,此次诱敌深入、迂回侧击的巨策,即为白将军于九月间主持之军事会议席上之决定。”

当 初台湾中央研究院曾为白崇禧做过128次采访,最后一次口述是白崇禧去世前8天,台湾出版的《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就是历时4年记录的白崇禧口述,却因为 1966年12月白崇禧的猝然离世而中断,“很重要的国共内战还没讲到,他就走了,民国史因为两岸政治立场不一样,很多都被曲解了”。

白先勇发现,在黄褐色的历史记载中,白崇禧在不同的时代,有时“身影高大”,有时则“影踪全无”。他认为不仅白崇禧的口述历史不完整,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对白崇禧的历史记载都有不公允之处。为父亲白崇禧写一本书的想法,最初产生于1990年代初。

“这是一部不完整的历史”,白先勇说。国内战争年代中的许多曲折,国军在抗日和内战中的一些决策还没有从白崇禧的视角表现出来。

“北伐之后,我父亲的许多动向,都与后来的历史走向有关,但是有很多时刻,这边(大陆)也不讲、那边(台湾)也不讲,很重要的历史时刻被埋没。”

白先勇对大陆媒体表示,大陆拍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却把白崇禧拍成了副官,跑前跑后。不是的,他也是主帅”,白先勇说,“这一仗是李、白二人打的,战前布署都是李、白二人一起做的,但是在《李宗仁口述历史》中,他只讲他自己去了。”

历史虽然在后世的记载中被改变,但在当时总能留下真切的身影。台儿庄捷报传开,全国振奋,大本营武汉十多万人上街大游行中,开路大卡车上载着李、白二人的巨照。

这一年,被侵华日军定为必须消灭的“头号罪犯”白崇禧44岁。

台湾逆境 坚持信仰


1937年,淞沪会战战场,铁血桂军向日军冲锋反击。10月的一天,仅桂军廖磊集团军便战死6位旅长,上万桂军敢死队队员大部分壮烈牺牲。白崇禧痛心疾首,连日饮食不进,谋思抗战对策。(网络图片)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白崇禧拒绝了毛泽东50万兵权的诱降收买,率领不足30万铁血桂军跟百万林彪共军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北伐和抗日英雄、桂系“钢七军”军长李本一中将战败被俘,宁死不屈,被中共杀害。虽然有人劝白崇禧另辟他途,但他毅然选择了赴台湾。

大陆不少民众表示,白将军拒绝信仰共产主义,选择中华民国,非常英明正确,不愧是诸葛孔明。有网友表示,如果白崇禧投共,肯定是“右派”命运,也熬不过毛泽东发动的文革。

事 实上,桂系黄绍纮离桂投蒋后就一直亲共。1949年黄绍纮曾经多次劝说李宗仁、白崇禧投共,称“识时务者为俊杰”,遭到白崇禧坚决反对后,不听白崇禧劝 告,自行去香港北上参加中共在北平的政协会议。后来被中共打成“右派”。文革中,黄绍纮不堪批斗侮辱,多次服毒自杀,最终以剃须刀割喉惨死。

白先勇表示,父亲白崇禧在赴台湾前,就明白自己到台湾的处境不会好,但他要“向历史有个交代”,要与“中华民国共存亡”。选择台湾虽然是蒋中正写信邀请的,但也是白崇禧自己的选择。

白 先勇经历了白崇禧赴台后备受冷遇的岁月,并将这一时期称为父亲的“逆境”。在台湾的17年里,白崇禧无论走到哪里,身后都有情治人员跟踪监视。白崇禧曾经 在1956年5月2日亲笔手抄密函一封致蒋介石,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陈述了三十多年来忠于党国的历史,然后向蒋质问遣派情治人员跟踪监控的原由。

蒋中正派副总统陈诚亲自向白崇禧解释:“便衣人员是保护你的,我也有人跟随。”

“你现在是‘副总统’,当然有此需要,我并无此必要。”白崇禧回答。

虽 然生活中有不愉快,但是白崇禧该尽的职责仍然丝毫不苟。白先勇听到父亲的老部下说,白崇禧在台湾一直按时参加国民党的组织生活,开党小组会(阎锡山退隐后 是什么都不做了,这样的会阎锡山是不参加的)。但白崇禧还是定期和住在周边的下级校官们过组织生活。无论多么平淡和常规的例行学习,他也从不缺席。白崇禧 认为,拿一天薪俸就得负一天责,他始终有组织和纪律性。

白先勇认为白崇禧晚年命运即便成了悲剧,也并未怀忧丧志,还是在为信仰坚持。直到去世前不久,白崇禧还念念不忘反攻大陆,光复中华河山,解救大陆同胞。

英雄去世 蒋中正悲伤

不 久前,白先勇对港台媒体表示,1966年12月白崇禧去世,蒋中正下令给白崇禧的葬礼是国葬规格,非常隆重。蒋中正总统早上7:50分,第一个前来祭悼白 崇禧。白先勇表示,蒋中正是真的悲伤,那是一种“革命尚未成功”,而昔日同志和战友已经逝去的悲伤。蒋经国代表国防部主祭,陆海空三军、联勤总司令部的各 位总司令和部长都前来祭悼英雄。

美国《纽约时报》当天自台北发布特讯报道,称赞白崇禧将军为“中华民国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将领”。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