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秘密:有条看不见的警戒线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寿而修建的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的1750年,太后生日的前一年,乾隆命人开始在万寿山的南面动工。到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才修成,前后共修了十五年。1860年遭战火破坏,后经慈禧修复,许多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已经与最初的设计大不相同。

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文昌阁旁边宽阔的昆明湖,早在明朝就是北京地区最有名的风景区。乾隆看上这块风水宝地修了皇家园林。

颐和园内的廓如亭是一个欣赏风景的地方,廓如亭东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最早颐和园的东南方是没有墙的,站在廓如亭里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乾隆皇帝最喜欢在这儿欣赏老百姓种粮食的情景,那时他就有国家富强的感觉,心里踏实。可皇帝站在颐和园内看丰收,老百姓在田里看皇上,成何体统?

皇帝可以把这片地方用围墙圈起来,但这地方打明朝起就是京城百姓游玩的地方,原来是老百姓的东西,现在把它占为私有,乾隆心中不安。乾隆没有用围墙把整个园子都围起来,可派重兵把守又破坏了这里的景致。

据说,有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修了一条看不见的“警戒线”。昆明湖南边是一片稻田,基本上用不着围墙,文昌阁到东宫门这段有围墙,文昌阁以外一直到廓如亭这段都没有围墙,老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

乾隆时候,从绣漪桥那边有一条路可以绕到青龙桥那边去。据说有一天有一个农民喝醉了酒,糊里糊涂一直走到禁区十七孔桥上,被抓起来了。一个老百姓居然可以走上十七孔桥,说明当时防卫力量薄弱或就没什么守卫可言了。


北京颐和园禁区十七孔桥(EdJones/AFP)

文昌阁在乾隆时期是具有防卫作用的关卡,不过,城关南面老百姓可以游览观望,守卫并不森严。据说整个园子的保卫人员才60人。从文昌阁往南,过十七孔桥就是南湖岛,岛上过去有一座和武汉黄鹤楼一模一样的建筑望蟾阁,当年是皇帝登高赏月的地儿。

责任编辑:李文慧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