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现7百多年“西游记”石雕 八戒未拎钉耙

山西晚报5月8日报导,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有座创建于元代的古庙,名为大云院。古庙建筑为明清风格,坐东朝西的大殿为三圣殿,南北两侧分建耳房。现存的三圣殿是2005年村民们集资重新修建的,原来的大云院并非现在模样,当时规模应当不小。

顺南侧耳房的石阶绕到大殿背后,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凿,名为“老师洞”,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一通躺倒在地的石碑为《重修老师洞记》,落款:“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从石碑文字可见,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禅师道逸居洞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圣殿,应为大云院的前身。金末由于战乱,“老师洞”、三圣殿荒废。

沿“老师洞”南侧山崖边缘拾阶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现一方形平台,一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整个石刻长约2米,水月观音侧身端坐石龛内,右脚抬起踏在佛台之上,左脚踩踏莲花,两名力士分立一旁,狮子、麒麟恭顺身旁。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水月观音像上半身被毁,佛容难觅。

“三藏取经”石刻,分列“观音经变”之下的南北两侧,整个石刻所呈现的内容融为一体。南面为手持笏板身着朝服的官员、猴行者、白龙马;而北面则是双手合十的三藏法师、八戒和驮经马。

石刻的细部呈现的是:三藏法师面部虔诚,礼拜观音;头戴僧帽的猴行者双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额前“手搭凉棚”,作观望状,左手执棒形法器;壮硕的八戒肩扛长杆,左手执杆尾,杆头挑雨伞、葫芦形水壶,右手牵马,马背驮经书。

而两匹白龙马造型也不相同:猴行者身后的白龙马,背上只有马鞍及马镫,四蹄落地,在低头悠闲吃草;八戒身后的白龙马则俯首遥拜,身披鞯褥,前左蹄高抬,扬蹄行走,似为三藏坐骑。

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

这座摩崖石刻创作于何时?在水月观音的佛台的正中,有一行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恰巧与“老师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师洞记》相吻合,这说明,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据报导,《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19年后出版,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就大云院西游记摩崖石刻的时间来看,雕刻的时间就比《西游记》成书早280年。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晋城市学者裴池善表示,“大云院西游记石刻造像的发现,是首次在晋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写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认为,这些元代《西游记》人物石雕的出现,加之在当地与其相关的实物及民间传说等资料相佐证,晋城很有可能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 


大云院摩崖石刻造像外景。(网络图片)


唐三藏、八戒、白龙马石刻造像。(网络图片)


官员、猴行者、白龙马摩崖石刻造像。(网络图片)


猴行者局部图。(网络图片)

来源:新唐人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