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明示白崇禧接棒 白常犯颜直谏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白先勇披露,自己父亲白崇禧与蒋中正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白崇禧被蒋介石倚重。抗战期间,白崇禧先于毛泽东提出抗日持久战战略思想,蒋介石甚至明示应由白作接棒人;而白崇禧常为国家大事,向蒋介石犯颜直谏,忠言逆耳,很多他讲的话蒋没有听;蒋白之间的“合作”比“分”更重要。而过去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蒋介石给白崇禧下毒”说,则纯属荒谬谣传。


1946年2月18日,蒋中正率领国民党军队全体高级将领赴南京中山陵谒陵。随即到灵谷寺,蒋中正与参谋总长何应钦(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右)席地而坐,共进野餐。(网络图片)

白先勇:为父亲做一个图像历史

据大陆《东方早报》、《深圳商报》等多家媒体的报导,著名作家白先勇为父亲立传的消息,一直牵动着读者和史学界的关注。这部传记《仰不愧天——白崇禧传》预计明年完成。4月21日,白先勇花费多年心血编著的一套图文集《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全书精选珍贵照片五百余幅,记录了诸多历史关键时刻。


《父亲与民国》(网络图片)

同时,这部图文集还逐一澄清了诸多历史误区,比如:蒋介石为何对白崇禧“敬而不亲”,对陈诚“亲而不敬”?李宗仁与白崇禧,“李、白”大事上为何也有分歧?昔日老部下撰写《白崇禧传》,为何竟说白崇禧拥兵自重“冷眼旁观”?白崇禧的死因,两岸谣传纷纷,真相到底如何?


1963年1月,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在台北松山机场的合影,父子一别,竟成永诀。(网络图片)

4月25日,白先勇在南京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参加了“白崇禧与近代中国图片史料展”和“白崇禧与近代中国学术座谈会”。结束南京行程之后,他将前往武汉、桂林等地,重走父亲当年戎马之路。

陪白先勇南京之行的还有《往事并不如烟》的著名作家章诒和,两个人都写过那些被遮蔽被掩盖的历史。南京先锋书店的签售会和交流会涌进了1,000多位读者。经历2个小时签售的白先勇和章诒和依然兴奋,“真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没有想到都是年轻人!”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分上下两卷,分别是上卷《父亲与民国》和下卷《台湾岁月》,上卷记录从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军政活动;下卷记录白崇禧1949年后在台湾十七年的交游、信仰、弈棋、狩猎等暮年活动,淡泊自适,表露白崇禧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生活点滴。

书中500余幅照片大部分是第一次对外公开,尤以北伐期间的照片更为珍贵。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其中诸多是历史关键时刻的见证。白先勇希望为父亲做一个图像历史。

白先勇表示,这本书是父亲白崇禧对历史有一个交代,他对父亲有一个交代。他整理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感触,“我们真是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民族,这个民族今天能够再站起来,多难兴邦,整个历史也是如此。”

白崇禧就是民国史的一部分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桂林人,保定军校毕业,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陆军一级上将,现代杰出军事战略家,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有“小诸葛”之称,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公认,甚至侵华日军也尊称他为“战神”。


1928年8月1日,北伐国军参谋总长、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游北京故宫,忽见宫里居然有座“崇禧门”,在门前留影。(网络图片)

白崇禧一生参与了民国的兴衰,他本人就是民国史的一部分。他戎马大半生,文治武功,极尽辉煌。18岁以学生军敢死队赴武汉参加辛亥革命,成为缔造中华民国的一份子。从此南征北伐,重大战争无不参与。

北伐期间,被蒋中正总司令亲选诚邀为国军参谋总长,兼任前线总指挥,从广州一直打到山海关,被誉为“指挥能事回天地”,“完成北伐第一人”。抗战期间,在全中国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战战略方针,并参与或指挥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国共内战期间,在东北四平大败并几乎彻底歼灭林彪共军,1949年在湖南青树坪再败林彪共军,最后与百万林彪共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终于无力回天,永别大陆。

为了捍卫中华民国,白崇禧将军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详见【历史今日】“战神”白崇禧诞生护中华http://www.epochtimes.com/gb/12/3/18/n3543750.htm))

深谋远虑 抗日持久战战略第一人

“九‧一八”日寇侵华之时,中日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差极其悬殊。面对拥有强大陆海空作战力量的日军,制定出真正有效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抗日整体战略,对国家存亡、民族安危和抗战全局生死攸关,至为关键。

中共曾经利用投共的李宗仁机要秘书程思远伪造历史,称白崇禧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因为受到毛泽东的启发。

到底是谁先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思想,给全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对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初,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上将在全中国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战战略思想。(网络图片)

白先勇在回答媒体有关提问时表示,1938年初,白崇禧在武汉最高军事会议上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对日本人长期抗战”的持久战战略,被当时军事委员会采用。从此成为国策和抗日最高战略方针。

白先勇表示,从时间上来看是白崇禧先提出这一战略思想,那个时候白崇禧和毛泽东没有什么接触,不会受毛的影响,白崇禧考虑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不是共产党的战略。

学者黎湘萍表示,白崇禧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将军,在军事方面、政治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特地带来了白崇禧在1938年写的一篇抗战时期持久战的文章。从军事上,白崇禧主张不要得失于一时一地,他有一个非常远大的战略眼光。持久战的问题在白将军那里早就有深谋远虑的思考。这一段历史被大陆遮蔽了很久,借白先勇这本新书可以把那段史实重新挖掘出来。

大陆著名学者杨天石经过多方考证,曾经发表专文说明,白崇禧先于毛泽东提出抗日持久战战略,国民党有自己独立的持久战思想,跟中共毛泽东、周恩来无关。

杨天石认为,毛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全文完全没有谈到空间、时间、小胜、大胜之间的关系。而且早在1938年2月7日,蒋介石就已采用白崇禧提出的战略思想在武昌发表演讲说。

选择中华民国 求仁得仁 死得其所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许多国军高级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叛蒋投共。白崇禧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坚拒毛泽东五十万兵权的高价诱降,毅然舍弃个人恩怨,与蒋中正再度“共赴国难”,于12月30日飞赴当时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台湾,与中华民国共存亡。

当被问到,白崇禧当时明知道去台湾后不会受蒋介石待见,为何依然要跟蒋赴台湾?

白先勇表示,那时候台湾的处境非常危险。其实他那个时候有很多选择,比如很多人到香港,也有的人到美国。白先勇解释说:“首先,他自己是向历史交代,因为他的一生中,他参加过武昌起义,就等于见证了民国的诞生,等于是看到自己的一个孩子的诞生,而且他也参与了。第二,北伐时是他坚持到最后完成的,抗日战争的时候几乎所有重要的战役他都参加了,国共内战的时候他也是战争到最后。所以,他整个的一生都是在为民国打仗。我想,最后他不去美国,因为死于异地不是他的选择,他的选择是民国。所以,最后我在书中说,他到台湾去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白先勇曾经说:“在我心中父亲是英雄人物。我要讲他非常爱国。他以国家为前提,有时候他能为这个事情得罪蒋介石。他是以国家大业为重,从北伐、抗战、一直到国共内战,他的主张,都看得出来。他一生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这就是说,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我想他一生大节不亏。”

被蒋倚重 曾定为接棒人 常犯颜直谏

蒋介石视白崇禧为“国民党内第一高人”。对于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的真实关系,白先勇用“非常复杂”四个字来概括,“蒋、白之间,长达40年的恩怨分合,其纠结曲折,微妙多变,绝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

在白先勇看来,蒋白之间的“合作”比“分”更重要,蒋对白颇为倚重,白崇禧长期担任蒋介石的最高军事幕僚长。他拿父亲的一句话来概括蒋白关系,白崇禧说,“总统是很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话他没听。”

北伐时期是“蒋白两个共同打天下的阶段”。北伐结束后的1928年蒋桂战争,“蒋、白分离”。1937年后的浴血抗战八年,蒋介石曾明示最高统帅如有三长两短,应由白崇禧作接棒人。

抗战胜利后,尤其是国共内战后期,“因同为桂系的李宗仁参选副总统,白蒋之间又出现了嫌隙。1948年的徐蚌(淮海)会战及其后遗症,更因两封吁请国际调停的电报,蒋白关系濒临决裂。”

白先勇在书中说,“在台湾17年,蒋介石与父亲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恢复。”对于蒋、白两人的冲突和分合,白先勇认为是个性使然,“自古以来双雄不能并立”,“蒋介石用人,对领袖忠贞是首要条件,可是父亲个性刚毅正直,不齿唯唯诺诺,而且对有关国家大事,他常常犯颜直谏,忠言逆耳,很多他讲的话蒋没有听。加上父亲的桂系背景,蒋对父亲的忠贞是有所疑虑的,并不完全信任。”

逆境中的凛然尊严 不忘光复中华河山

白崇禧在台湾的晚年也过得并不平静,没有受到一个曾经对国家有过重大贡献的军人应该获得的尊重。白先勇在书中写到,“父亲在台时期,表面上享有一级上将的待遇,事实上暗地却遭情治人员监控跟踪。父亲对此极为愤恚,曾密函蒋介石诘问原由。”

著名作家章诒和在“《父亲与民国》读后”中写道:尽管宅前有警察监视,身后有便衣跟踪,但白崇禧举止坦然,安之若素。此时,儿子看到的是一个孤独者在逼仄窘困中的持守与从容。白先勇觉得父亲像历史上的李广——一个落难英雄。是啊,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命之途,中华民族既伟大,也可悲。

但白崇禧并未因此怀忧丧志。他的内心是沉重的,大陆沦亡一直是他痛中之痛,他念兹在兹的仍是反攻复国的大业。

1965年7月,离过世前不久,在李宗仁夫妇从美国赴北京后,满腹心事的白崇禧写了一封亲笔长函,托人带给旅居香港的昔日同僚广西省省长黄旭初,信中言不及私,通篇都在分析国际大势及国军反攻大陆的可能性。

白崇禧在信的结尾处写道:“弟待罪台湾,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国军何时反攻大陆,解救大陆同胞。”——这是白崇禧!儿子如实地在“序”里写了出来。


1952年11月19日,胡适(捧花者)自美返台,受到盛大欢迎,白崇禧(左一)、何应钦(右一)等到松山机场接机。早在1930年代,建设“广西模范省”那段时期,白崇禧与胡适已经结识。(网络图片)

在台湾,白崇禧将军于逆境中始终保持着一份凛然的尊严,因为他深信自己的功在党国,他的历史地位绝不是一些猥琐的特务跟监动作所能撼摇。最后他死在中华民国的土地上,是他求仁得仁。

蒋介石派人下毒是谣传 蒋白矛盾被夸大

对于白崇禧的死因,多年来,两岸均有各种谣传版本,传得沸沸扬扬。对于“蒋介石派人下毒杀害白崇禧”的说法,白先勇认为这纯属荒谬八卦谣言。

白先勇表示,散播这个谣言的人是台湾的一个退休中下级特务,叫谷正文,自称是蒋介石安排的监控白崇禧的小组成员之一,他觉得知道很多有关白的事情,自称最后是奉蒋介石的命令,在酒里面下了毒,还叫一个女护士、女间谍去下毒谋害。但事实上那个小组根本就没这个人,而且谷某也没资格、没有机会见到蒋介石。第二,当时白崇禧在台湾呆了17年了,在军政方面完全没有实权,而且跟外面没有联系,蒋没理由杀他。第三,白崇禧是在美国受过罗斯福总统授勋的,就国际影响而言,蒋也不会杀他。

白先勇认为,现在台湾和大陆一些人,往往喜欢夸大蒋白两人之间的矛盾,而且把矛盾变得琐碎。其实,蒋白两人之间的一些冲突,首先在两者的个性,二雄难以并立。

1966年12月2日,73岁的白崇禧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医生研判,是冠状动脉梗塞。当日,白崇禧之子白先敬看到父亲遗容,平静安详,大概病发突然,没有受到太大痛苦。

英雄去世,蒋中正总统第一个前往祭悼。由何应钦、孙科、陈立夫、顾祝同等200余人组成治丧委员会,以最高军礼下葬白崇禧,蒋中正亲笔题词颁发“轸念勋猷”挽额及“旌忠状”,葬礼备极哀荣。12月9日上午在台北市立殡仪馆举行公祭后,由四位国军一级上将周至柔、余汉谋、黄镇球、顾祝同,在白崇禧灵柩上覆盖中华民国国旗,后被安葬在白家“白榕荫堂墓园”。

白崇禧墓园最高处,建有“崇禧清真寺”一座,寺前矗立一座似镧一样的冲天柱,镧前刻“忠肝义胆”、后书“仰不愧天”。镧身左右有“桂林白崇禧”书两联:“孤臣秉孤忠五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白崇禧于1947年在台南手书郑成功的楹联,这也是他的心志和生平写照。


1966年12月9日,蒋中正总统第一个前往祭悼白崇禧,慰问白家遗族。(网络图片)

与国民党其他将领一样,白崇禧的墓地也是朝着他日思夜想的大陆方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j7LUc2pkM

(点击观看历史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23) 白崇禧论克敌制胜 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大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pJERUzdMc

(点击观看历史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14)—— 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 蒋中正亲临视察 白崇禧助李宗仁获大捷

大纪元记者李明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曹工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