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教中国古典文化课 华裔孩童爱上中文

美国ABC指的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American-born Chinese)。这些孩子父母大多是从大陆或台湾来美国的移民。孩子身处英语环境,平时看的、听的都是英文,同伴之间交流,也是清一色的英文。作为象形 文字的中文和拼音文字的英文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文字体系。中文对于他们来说比其它西方语言更遥远、更陌生、也更难学。学习中文一直是这群ABC孩子头痛与抗 拒的事,这让华裔家长们也非常苦恼。

“之乎者也”让ABC爱上华文

今天在美国已有许多孩子开始诵读中国文化 经典书籍。在新泽西州有不少的中文老师开始教学生读“大学”、“论语”、和古代诗词等,并有五、六所中文学校将“经典导读”列入文化课程。纽约州、加州、 德州及佛州也陆续发起读经典书籍的活动。在纽约市郊,教五年级学生的老师说,自从让学生在上课的前十五分钟读中国古代经典文章,学生很少迟到,更没有时间 吵闹。家长感到最大的改变是,孩子们愿意开口说中文了。

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美国教授中文超过十年的一位教师也开了一个简易的学习班,他找 来十几位家长带着三至八岁的孩子试读。第一堂课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琅琅的读书声划破了盛暑的炙热。他介绍说,在一间没有桌椅的房间,大家 双腿一盘,围坐在地上的十多位小朋友,加上陪读的家长们,全都专注的看着摊在地上的讲义,嘴里一字一音的朗读。孩子们口中念的都是好内容。

大 声朗诵,反覆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可以造成听说读中文的环境,这正好可以应用来解决在美国的没有说中文环境的困境。这位老师表示,他在美教中文超过十年,就 不曾听过这样的读书声呢!家长们无不惊讶,这群平日不说中文,四声不分的孩子,竟会如此沉醉在不知所云的古文“之乎者也”旋律中。

从成效来看,大部份的孩子对朗诵并且熟记经典的兴趣盎然,记忆力、语文能力皆明显增强,注意力更能集中,其他学科也都大有进步,并且勤学守规。

没有内在的动力 ABC抗拒学华文

孩子在5岁之前还可以随父母讲中文,慢慢地,随着年龄增长,“需要同侪与环境认同自己”的渴望会远远超过“想要符合父母期待”的需求性。大约过了10岁,这 些移民第二代在学校里,没有人愿意被主流的美国同学视为“异己”。因此,在迫切需要认同与被认同的青春期,一定是排斥学习汉语。

移民到美国 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承继中国的文化,不希望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成为没有根的“香蕉人”。但是孩子们看不到这些。他们只看到美国是使用英语的地方,汉语根 本没市场;他们会更愿意学日语,因为他们玩的电子游戏机大部分是日本生产的,能看懂日语,可以玩更多游戏,看懂原版的动漫。或者,他们会愿意学西班牙语, 因为美国的西语裔人口已经占百分之二十以上了,在靠近墨西哥的一些州,不懂几句西班牙语可能会在生活中遇到麻烦。

另外,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学意大利语或者法语,因为最高级的餐馆,菜单全是使用意大利语或者法语的。在美国看到made in china只会让人想到廉价商品,怕被人看不起的孩子就更并没有动力和理由去学习汉语了。

回国度假让ABC融入华文环境

这些ABC中,会学一点中文的孩子,大多数是常有机会跟着父母回大陆或者台湾探亲兼游玩的孩子,他们回国后需要跟亲戚朋友交流,因此学习华语便成为一种动力。

曾接触过一位旅美的台籍教授每年暑假将两个正值高中的孩子,亲自送去中国上海参加夏令营,让孩子们在整个暑假期间有机会和同龄的中国孩子说中文、交朋友、游山玩水。

等 到两个孩子念大学了,这位教授便每年暑假把孩子送到台湾学习繁体中文。他说,他希望用比较多的时间让两个ABC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了解“学习中文的必要 性”。他觉得美国的中文学校再怎么努力与投入,也难以让大多数的ABC孩子们燃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再者,学习语言最需要环境,他觉得先把孩子送去上海培养 “听与说的基础能力”,等年龄大一点之后再送到台湾来接受“读与写的札实训练”,他认为这样可以开拓小孩的视野,不会只用单一的观点来看天下。

海外推行的中文教学模式 播下中文的种子

自 从美国很多学校开始诵读中国文化经典书籍以来,孩子们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典文字的组合简练优美,读起来铿锵有力,宛如置身于伟大的圣乐 中,令人神怡。孩子们更是乐于高声朗诵。有中文老师高兴地说:“孩子们在勤学熟读之下,字字句句凝之于心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不觉中,也养成一个仁义惇 厚和善良高尚的人格。”

一位曾在香港任教多年的老师说:“我实在太高兴了!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据着,认为最适宜在海外推行的中文教学模式,原 来己经在新泽西州推动。海外的孩子接触与应用中文的机会不多,难以言成功感,难怪大部分孩子都视学习中文为畏途。教孩子背诵经典诗词是“集中识字”的好方 法。教孩子背诵中文,犹如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中文种子,终有一天,他们自会体到中文的美和震憾。”

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林琮文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