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克虏伯 德国工业奇人拜茨去世

贝特霍尔德·拜茨(Berthold Beitz)出生在北部梅前州,38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克虏伯家族的最后一位掌门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ied Krupp)。从此,命运把他带到了西部工业重镇埃森。几个世纪以来,克虏伯钢铁集团的重塑和转型对德国工业产生重大影响。

加盟克虏伯集团 起伏跌宕60年

因为克虏伯企业的军工生产,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在二战刚结束就被捕入狱;1951年,他被特赦回家;1953年,盟军允许他重新执掌自己的家族企业;但此时大部分工厂都已经被摧毁了。这一年,克虏伯偶遇拜茨,二人一见如故,克虏伯请他担任自己的全权代表。这个角色拜茨一直扮演到1967年。

克虏伯企业从1951年以后迅速崛起,十年间,员工从1.3万人膨胀到11.3万人。拜茨买进许多企业,把克虏伯的重心渐渐从军工生意转到机器生产。他为德国战后的经济复苏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拜茨自称不善分析、讨论,是一个凭感觉行事的人。他曾透露说,当自己一踏入房间,心里就有八分把握,知道这场谈判该如何进行了。可是,这也使他很快失去全局观。到1967年,克虏伯集团负债累累,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德国政府不得不插手,提供担保,挽救十几万工人的工作。这时,这个家族企业也从个体经营的模式被迫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

到了90年代,克虏伯企业再次陷入困境,最后为了生存,只能与蒂森合并,这显然令拜茨难以接受。1999年,在蒂森克虏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拜茨竟然晕倒在地,被担架抬出投票会场。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1967年去世后,拜茨作为其遗产执行及管理者,将克虏伯家族财产转为基金会,他自己则直到死一直担任该基金会的理事会主席。

德国舆论对拜茨对德国工业做出的贡献普遍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一位伟人。但他的死对于德国钢铁行业,尤其是蒂森克虏伯势必带来很大变化。蒂森克虏伯去年亏损50多亿欧元,如何走出困境,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挽救数百名犹太人

拜茨也像许多人一样经历了两次战争,但他在二战中的表现给他带来了不少荣誉。人们是在战争结束后才获悉,拜茨的努力使得数百名犹太人免于纳粹的屠杀。

1941年,他被派到今乌克兰Galizien附近的一个油矿担任领导工作,当地约30%的居民是犹太人。由于油矿的需要,犹太人开始时被允许继续工作,拜茨把几百名犹太人上报为“不可缺少”的人员,使得他们逃脱了被送入集中营被屠杀的命运。1944年,拜茨被调离油矿,很多人便逃离了工厂,躲进周边的森林,并一直活到二战结束。

大纪元记者余平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