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旅游:从古币看阿托那历史

近代的欧洲北部,为确保共同的利益,让海上贸易得以顺利进行,各国或政治势力之间都会订定合约。但在新、旧国王更迭时,往往因为新国王的新政策而产生变数,当桌面上的谈判无法达成新的共识时,矛盾就会以最耗费资源的方式—战争来加以解决。1560年至1721年间,为争夺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欧洲各国发生了十多次分别维持数年之久的军事冲突,其中又以三次“北方战争”造成的影响最大。

争霸主 北方三次烧战火

1523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萨(Gustav I. Wasa)当选为新任瑞典国王,他力主扩张与振兴,并脱离由丹麦主导,长达一百多年的卡尔马联盟。丹麦为了抑制瑞典崛起,于1563年联合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汉莎同盟的吕贝克进攻瑞典。

战争延续7年,又称北方七年战争。双方损失惨重,最终虽然丹麦取得优势,但也从此丧失了其在波罗的海的霸权。

瑞典在1655年再次武力扩张进攻波兰立陶宛联邦,引发第二次北方战争。1660年,发动战争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世突然过世,交战两方签订合约,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鼎盛。同一时期俄国在彼得大帝的改革后开始崛起,急着在西面波罗的海寻找出海口,和瑞典的冲突因而爆发。

1699年俄国与萨克森、丹麦组成“北方同盟”,并于次年正式向瑞典宣战,此即为第三次北方战争(或称大北方战争)。1709年7月俄国和瑞典发生决定性的大会战,瑞典全军覆没。卡尔十二世在1718年阵亡,瑞典军队最终战败,被迫于1721年和俄国签订《尼斯塔德条约》,从此失去波罗的海霸权。俄国则自此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阿托那惨遭“瑞典大火”烧毁

在这场历时21年的惨烈战争中,当时人口一万两千人,丹麦王国的第二大城阿托纳(现今汉堡Altona区)也受波及成为战场前线。1712年底瑞典军队在一场战事中胜利,进而包围阿托纳。瑞典人索取巨额赔偿失败后,指挥官Magnus Stenbock于1713年一月下令放火焚城,大火延烧整整一天,1800栋建筑物的70%完全化为灰烬。这就是“1713年瑞典大火”。

同年底Magnus Stenbock领导的瑞典军队则在另的一场战斗中被丹麦击溃,1714年初年在其驻守的滕宁(德语:Tönning)被捕投降。

去年11月底在欧斯纳布鲁克(Osnabrück)举办的拍卖会上,一枚300年历史、双面铸有历史事件的金属硬币以7000欧元成交。这枚硬币全世界仅存20枚,其一面背景是被大火燃烧着的阿托纳,前方则是瑞典士兵对手无寸铁百姓的暴行。另外一面则以滕宁城为背景,前方坐着着丹麦国王,正在接受瑞典指挥官Magnus Stenbock下跪投降。上方用拉丁文写着:“不是通过放火(报复),而是宽饶与正确的时机。”

大纪元记者黄行义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