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Bahr先生”见死不救 建材超市消声灭迹

100多年来,建材超市Max Bahr稳步发展,从汉堡为基地,先从北方发展,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分店增加到80个。2007年,连锁店卖给Praktiker,命运开始出现转变。去年7月,受母公司破产的牵连,Max Bahr也宣布倒闭。如今清仓甩卖结束,Max Bahr熄灯,彻底从德国建材市场上消失了。

两家人书写135年历史

三个月来,在Max Bahr建材超市里就一直在甩卖,处理最后的剩余商品。2月25日,汉堡最后的几家分店最后一次开门,整个商店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到处是空空荡荡的,一些撤空的货架被封起来,店里还有最后一些商品等待买主光顾。Max Bahr也把价格降到几乎赠送,减价90%还不止,目标是全部清空。比如原来12.9欧元的房顶装饰板,现在只卖1.29欧元……当天还是有顾客上门,最后再淘一次便宜。14点,各家超市关门了。由此,拥有135年历史的建材超市彻底走入了历史。

1879年,Johann Jacob Heinrich Bahr在汉堡Bramfeld开了一家为手工工匠提供服务的小杂货铺,当时主要对象是木质工具,例如农具、木质车轮等。随后儿子Max继承了父母的小店铺,并且大胆引入了木材买卖。

战后,建筑装修业兴盛,50年代,从美国飘过来的自己动手(Do-it-yourself)商业模型在德国兴起,这时年仅24岁的经理Peter Möhrle改变经营策略,给这家木材经销部带来重大突破。他1963年在汉堡Rissen开了第一家自助式超市:店面宽阔、产品丰富。这种全新面貌的超市迅速发展,在Möhrle的稳扎稳打下,逐渐发展为建材连锁超市。到2005年,Max Bahr已经扩大到80家分店,跻身德国最大的十家建材连锁店。

Möhrle 培养儿子Dirk作为接班人,并且让他担任了几年一把手,但随后父子俩意见出现分歧。有消息称,老子认为Max Bahr无力与建材巨头Obi抗衡,想把连锁店卖给竞争对手,但儿子反对。父子之争的结果,父亲赢了。2004年,Möhrle把儿子Dirk从老板的位置上撤下来。2007年,他把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卖给了竞争对手Praktiker。

一店两制失败 Max Bahr上沉船

对很多观察家来说,这个决定令人费解。因为Max Bahr注重服务、咨询,店里商品种类齐全,虽然营业额可能不高,但利润丰厚、稳定,这与Praktiker的廉价道路格格不入。Praktiker定期降价,“除动物饲料,一律减价20%”的广告语把顾客的耳朵都磨出茧子了,结果顾客被培养成了只会到店里拿特价钉子、电钻的匆匆过客。营业额也许迅速增加,但企业赚不到钱。

但Möhrle坚持自己的决定,认为便宜和高档是最好的互补,Praktiker与Max Bahr联姻、一店两制是正确的决定。当时Praktiker在同行中排名第二,Möhrle认为,给自己的连锁店找到了稳固的靠山。

不过实践证明,Praktiker的便宜方针终究与Max Bahr不协调。眼看着Praktiker要沉船,一位“急救经理”明察,断定Max Bahr是企业的希望。他开始大力转型,按照Max Bahr的模式改建Praktiker。可惜为时已晚,2013年7月,Praktikter资金周转不开,只能宣布破产。两周后,Max Bahr也被拖下水。

老Möhrle坚决袖手旁观

去年秋天,Max Bahr出现危机时,老M这位“Max Bahr先生”很明确地表示,当然关心自己的企业,也为员工的命运感到触动,但是Max Bahr这一章在他的人生中已经翻过去了,他主意已定不想插手。汉堡市政府出面请他援手,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这期间,Möhrle的儿子Dirk出来试图保全自己的家族企业,但因为房地产商不配合,谈判最终功亏一篑。现在,Max Bahr彻底消失了,大多数店铺被Obi、Bauhaus、Toom、Globus等同行瓜分,有的商场还将改建成家具店。

这一切变故,老Möhrle都视而不见。无论他内心如何激荡,表面上,他义无反顾地退出了建材超市行业,当起了亿万富翁。据估算,他身价将近10亿欧元。

大纪元记者余平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