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华人话德国:哪里赞,哪里囧

小杨: 男,27岁,大学生,15岁来德国

小杨在Siegen市大学学习经济工程,目前正在斯图加特实习,很快就要毕业了。

他15岁就来到德国,用他的话说,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时光都是在德国度过的。和那些成年后赴德的中国人相比,他是半个德国人,和在这里长大的中国人相比,他则是半个中国人。

中国菜和德国菜都喜欢

“我很喜欢德国菜,所有的菜都喜欢吃”,一上来小杨就说了一句让人惊讶的话,因为中国人一般都吃不惯德国菜。小杨接着将中国菜和德国菜做了一个对比,他说:“中国菜非常丰富,佐料多,有好几大菜系,煎炸煮蒸什么都有,德国菜比较简单,注重本身的味道,佐料少,清淡原始。这两种风格的菜我都喜欢。”

虽然小杨不太爱吃糖果等甜食,但德国的蛋糕却是个例外,一提起来他就满口称赞:“很香甜!”他尤其爱吃奶酪蛋糕。很多中国人无法适应德国的奶制品,对奶酪更是避之不及,但小杨没有问题,大概和他比较早来到德国不无关系。

有秩序和死板:硬币的两面

对于德国人的一丝不苟和有秩序,小杨觉得有利有弊。开车时这是好事,小杨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换道和拐弯时,司机都会打灯示意;开得慢的人会自动到右边行驶,不会占着超车道,所以司机开车时非常放心,也很少出车祸。”

他接着说:“德国市场很讲规矩,什么都有标准, 就连超市里货架的摆放都有一定的规矩,吃的喝的东西没有毒,让人放心,生活很方便,省去很多麻烦。”

另外一方面,一板一眼做事也导致一些事情进展很慢,小杨刚搬到斯图加特时需要开通网络,说好技术人员某天来,结果没来。打电话过去,定日期的部门说技术人员不归他们管,而管技术人员的部门说定日期不归他们管。小杨说:“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超过其职责范围就不管了,有些事情就要费很多周折。”

德国人“内外有别”

任何一个人,只要长着一张外国人的脸,在德国都多多少少经历过不一样的对待。小杨也不例外,但一般时间很短。

他刚上大学时,德国学生以为他和其他外国学生一样,所以对他也保持着对陌生人的距离。但他一开口说话,德国学生发现他和他们没有太大区别,所以马上就把他当成“自己人”了。小杨觉得,语言有时比面孔更重要。

小孙:女,24岁,大学生,来德国四年

小孙是很典型的一种留学德国的中国大学生:家里不穷,但也不富,能出来留学,但需俭省过活,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很努力学习。

生活压力小 给学业带来方便

可能因为自己需要勤俭度日,所以小孙注意到,德国的“工资性价比很高,很低的工资就可以吃饱吃好”。她说:“超市里什么都有,食品品质很好,价格又便宜,不用担心吃饭问题,让人没有生存压力。”

“另外看病很方便,每个人都可以定期去家庭医生那里检查身体,也不用排很长时间队”。她认为自己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学业,生活上的方便让她能专心学业,这让她觉得很舒心。

德国社会不容易融入

“大部分同学都很友好,也很尊重你,但感觉上是表面的,总是有个距离”,小孙说。她觉得朋友很少,加上亲人不在身边,就觉得比较孤独。“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能做到表面上对别人尊重和包容,这也是修养。如果一个非洲人到了中国,中国人也不一定能做到表面上尊重。”

小孙觉得,来德国四年是个尴尬的时间,因为自己已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人或旅客,但是语言上还没有那么流利,和同学聊天虽然能听懂不少,但有时候还是一头雾水,或者因为各自生活背景太遥远,听懂了也插不上话,结果还是被同学看作外人。这种“夹缝”中的生活让人不舒服。她觉得,如果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真正参与到这个社会中,情况就会不同了。

关姨:“老德国”,家住巴伐利亚,孩子上中学

关姨的先生在德国大公司工作,收入稳定,孩子已经上中学,一家人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

因为孩子的缘故,关姨对德国教育体系的感触最多,她说:“德国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得到很多机会在课堂上做报告,久而久之,到了上大学时,一个个都像小教授似的,出口成章,充满自信。”

德国公立学校免费提供教科书,学期结束时需要把教科书收上来,开学时发书。关姨的女儿参加了这项工作,关姨发现,这是个一举几得的事情,她说:“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只用三天时间就将全校教科书收上来,破旧的都换成新的,我觉得学校管理非常高效。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能力。作为奖励,每个孩子还得到15欧元。”

“虽然德国法律健全,但一个社会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德国也是如此,盖房子的时侯这个感觉最强烈”,关姨说。比如盖房合同中有些细致要求没有做到,或者干活质量差拖延工期。“一般大公司这种事情比较少,小公司就说不好了,”关姨说。

对于“外国人在德国生活孤独”这个问题,关姨认为“事在人为”,她先生性格外向,主动联系邻里,还组织街道欢庆等,在学校里关姨也和很多德国家长成为朋友。“如果能放弃‘融入不容易’的观念,不封闭自己,就可以成功。”关姨总结说。

吴先生:53岁,来德国25年,曾长期在德国企业工作

吴先生生活在柏林,第一个提到的感受就是德国空气污染小,工厂废气治理得好。其次,去政府部门办事方便,不用行贿,也不用费心思走后门,法律怎么写的就怎么做,非常方便,他说:“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律根据。”

更让他放心的是,德国不仅有法律条文,而且监督机制也很健全,吴先生曾经在一家很大的德国连锁超市做采买工作多年,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他说:“如果有一家公司把过期食品上的日期标签揭下来,贴上新的,一旦被发现了,那么媒体会报道,这家公司会受到法律惩罚,当然也有漏网之鱼,但是总的来说所有过程都很透明,除了政府监督,还有媒体、基金会、民众建立的各种协会等等。”

吴先生觉得德国的生活比较自由,精神不会紧张,他说:“在这里说任何一个政治家不好,都不用害怕被打击,或者有什么人打小报告。”

罢工是自由的另外一方面,德国每年都有不同的行业发起长短不同的罢工活动,吴先生本人没有罢过工,但他的生活曾因别人罢工而受到过影响,但是他仍认为,罢工是个“好事情”,他说:“罢工是民众在法律范围内表达自己的心声,虽然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但我完全可以接受。而且罢工还让我知道了这些行业从业者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很好。”

德国让吴先生最不满意的地方是西医,他说:“西医器械很好,技术不行,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强调天地人合一,而西医把人当成一个零件组成的机器。”吴先生认为,虽然德国医生比例高,服务态度好,但西医对人体的研究比不上中医,所以效果不一定更好。

大纪元记者文婧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余平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