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院判育儿津贴作废 每年多10亿欧元怎么花

德国宪法法院最近作出判决,育儿津贴(Betreuungsgeld)不应该由联邦政府支付,因为德国各地情况不一,所以不能在全德国统一实行此政策。

这个判决带来一个“难题”:从明年开始,联邦政府不用每年从预算中拿出10亿欧元支付育儿津贴,但2020年之前的预算已经做好,这笔钱已经计算在了支出里,结果现在突然“多出”这么多钱,怎么用?各党派为此争论不休。

如何得到育儿津贴?

2013年8月德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育儿津贴,该补助发给自己在家带孩子的父母,条件是孩子的年龄在15个月到三周岁前。如果孩子去幼儿园,父母就得不到这笔钱了。育儿津贴开始时是每月100欧元,现在提高到150欧元。不管父母是否有工作,只要符合条件,就可得到育儿津贴。

东德幼儿园比较多,15个月到3岁的孩子中有2/3上幼儿园,西德则因为幼儿园少,而有更多的父母在家带孩子,并申请了育儿津贴。一项调查还显示,社会弱势群体中,有1/4的母亲表示,为了这每月150欧元,愿意将孩子留在家里。

为什么要引入育儿津贴?

联盟党(基民盟和基社盟)是育儿津贴的推手,其看法是,这个津贴让父母,尤其是母亲有更多的育儿选择可能性。

在政治上偏右的联盟党相对来说思想传统,对于“女人在家带孩子”的做法持理解态度。属于联盟党的上任家庭部长施罗德(Kristina Schrder)曾说:“如果相信给女人150欧元,就可以一笔勾销她们所有职场上的雄心壮志,那么这个人还生活在50年代,而且他对于女人的看法有问题。”

施罗德这位年轻女部长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虽然因此而辞去了部长职务,但仍然保留了国会议员的头衔,工作依旧繁忙。

为什么有人批评育儿津贴?

育儿津贴的反对者都是偏左的政党,比如社民党、绿党等。他们将育儿津贴称作“灶台津贴”,认为它使更多的妈妈留在家里的时间更长,回归职场的时间更晚。他们认为,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托儿所位置,让母亲们能更好地处理工作和育儿的关系。

还有批评者表示,育儿津贴会鼓励社会弱势家庭把孩子留在家里,其中也包括移民的孩子,后果就是,往往是那些特别需要得到学前教育和语言辅导的孩子们失去了在幼儿园里学习的机会。

巴伐利亚继续支付育儿津贴

育儿津贴是巴伐利亚的基社盟(CSU)提出的,现在宪法法院推翻了这个法案,巴伐利亚依然坚持发,自己掏腰包也要发。当然,作为德国最富裕的州之一,财大气粗,也有这个本钱将自己的理念进行到底。

教育事宜是各联邦制自行决定,联邦州有很大的独立性。巴符州、巴伐利亚和梅前州这三个州就推行了“州教育津贴”(Landeserziehungsgeld)。

没处使用的育儿津贴怎么办?

当初引入育儿津贴时,这项政策引发轩然大波,现在法院叫停,对于如何运用这笔不知道该派什么用场的钱,各党派又掀起一场大讨论。

育儿津贴的“推鼓手”巴伐利亚想来个偷梁换柱的方法,让父母仍然能得到这笔钱,就是将这笔本来计划由联邦政府给父母的钱发给各州,让各州政府自己给父母发育儿津贴。

这个建议让专家们频频摇头,因为按照法院判决,联邦政府根本就不应该出这份钱,当然也不应该把钱先给各州,然后再转到父母手里。

相比之下,很多红绿(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的州的建议似乎更切合实际:联邦政府用这笔钱来建更多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但这也让法律专家们瞠目,因为建托儿所和幼儿园这种事情,一向都是各州自己的事情,怎么现在向联邦伸手了?

属于基民盟的国会议员Frank Steffel认为,这笔钱要么用来降低有孩子家庭的税,要么用来还德国的债务。这看上去好象没有直接造福于家庭,但这给下一代减少了负担。虽然这个建议从法律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仍遭到不少人反对,因为这笔钱应该“完全用在孩子身上”。

当然,这些讨论只涉及到还未申请育儿津贴的父母,那些已经得到批准的父母,这笔钱照旧,没有变化。

至于这笔每年“多余出来的”10亿欧元到底怎么花,要到9月份再做讨论。虽然结果未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讨论会比希腊国会对于钱的讨论要容易一些。

大纪元记者文婧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