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婴Mila让汉堡医院急诊制度再受关注

过去本报曾经报道过,汉堡医院的急诊处病人数目,在过去几年持续增加,急诊处时常人满为患,病患受到的服务质量下滑。近日,一个小女婴Mila Günes在急诊处就诊的遭遇,再度引发人们对医院急诊制度的关注。

Mila在这个月的一个星期六晚上一直啼哭不止,爸妈在试图发觉原因时赫然发现女儿的脸色发青,眼看有窒息的危险,便匆忙自行开车把Mila送到离家只有几分钟车程的Bethesda医院急诊中心。这里除了离家最近之外,也是Günes夫妇熟悉的医院,因为在八个月之前,Mila就是在这里诞生。当Günes夫妇抵达时,急诊处里的人很多,柜台服务人员先要求他们出示健康保险卡以便挂号,这时妈妈发现,在匆忙中她竟然忘了带保险卡。结果对方告诉她,没有保险卡就不能给登记挂号,即使他们提到Mila就是在这家医院出生,系统里一定存有她的资料时,柜台人员仍坚持得有保险卡才予以受理。

心急如焚的Günes夫妇这时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和服务人员发生言语冲突,当被问起名字时,服务人员还刻意隐瞒,并用手遮住自己胸前的名牌。一位值班医生过来了解情况,就在这时,在母亲怀抱里的Mila从口中吐出一团像痰一样的粘液,医生见到她此时脸色转为红润,便对Günes夫妇说,孩子已经没事了,不需要就诊。

不放心的爸妈这时只好把孩子送到另一家医院挂急诊,在那里虽然挂上了号,却等了两个小时还没轮到,这时Mila早已睡着,父母见女儿恢复正常、已经脱离险境,就回家去了。

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再度引发了社会对医院急诊制度的关注。人们不禁问,为什么在急诊处得不到紧急的医疗处理?根据统计资料,2011年全市21家大型医院的急诊中心总共接纳了57万人次的急症病患。汉堡医院同业公会的负责人Dr. Brase女士认为,从数字上看来,急诊中心还不至于人满为患,但汉堡外围周边居民来汉堡看急诊的数目有增加的趋势,医院有必要加强急诊中心的人力配置和投资,但现实是,每接纳一位急诊病患,医疗保险公司只给付医院25欧元,很多情况下,医院像在做赔本生意,每家医院的急诊处都是亏钱单位,医院管理者多不愿对此增加支出。

德国的医疗保险公司在对诊所进行给付时,其核算方式除了像大型医院的急诊中心,按服务的病患人数加以计算之外,还根据施行的医疗的手段,有一套复杂的积分系统。给付是按季度每三个月结算一次。许多诊所因此在每季度末期,视病人能带来的“营收贡献程度”,给予门诊时间。有些得不到门诊的病患,干脆自行跑到大医院挂急诊。这种情况下,除了被救护车送来的病患有随车的急救医生给予指示之外,急诊处的柜台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根据“第一眼”的印象,判断病患的紧急程度并排定就诊次序。通过这样非专业的判断方式,除了不能保证准确性,更难以顾及到病患和陪同家属的心理需求。目前汉堡最现代化的专业急诊中心在AK Altona医院,那里保证每位病患在到达医院的十五分钟之内,都能得到专业医疗人员的照料。

大纪元记者黄行义报道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