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加速推进三策略 力求摆脱对华稀土依赖

中共在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上“反复无常”,欧洲汽车、风电和国防产业面临随时“断供”的风险。面对这一重大威胁,欧洲正加速推进三项策略,希望能最终摆脱对中国原材料的过度依赖。

从汽车到芯片 欧洲面临中共“卡脖子”危机

2025年4月,中共对七种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限制。10月,这种出口管制进一步收紧。尽管在中美会晤后,这项收紧管制的措施被推迟了一年,但专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局势已经得到控制。

稀土元素是电动汽车电池、风力涡轮机和芯片的核心“维生素”,中共控制全球80%的开采和90%的加工。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欧洲95%的稀土依赖从中国进口,对其它重要工业原材料(如锂)的依赖程度也很高。

由于关键原材料供应短缺,欧洲工业许多重要生产线存在停产风险。例如德国大众汽车和西门子风电项目延误,成本飙升20%。欧洲央行(ECB)警告,若限制持续,欧元区制造业产出可能下滑1.5%,尤其在人工智能(AI)竞赛中,稀土短缺将拖累数据中心和量子运算发展。

默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汉斯‧穆勒(Hans Müller)表示:“中(共)国不是在‘禁运’,而是在用稀土作为地缘政治杠杆。欧洲必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脱钩。” 更严峻的是,潜在的台海危机可能引发全面断供,欧洲企业平均库存仅够3个月。因此欧洲计划采取三项策略,力求更可靠地保障关键原材料的供应。

策略一:多元化采购与战略储备

凭借中共实施的“国家投资和补贴”,中国在重要矿产的开采和加工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够以国际竞争对手在市场条件下无法达到的低价格提供关键原材料。迄今为止,业界也一直不愿为来自非中国来源的原材料支付更高的价格。

然而,据德国《商报》报导,麦肯锡咨询公司一份尚未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行业内部的思维转变迹象正在缓慢显现。该研究指出,在接受调查的100家公司中,82%的公司感受到了贸易争端的影响,并正在制定应对措施,尤其是汽车制造商。

大众集团旗下的电池制造商PowerCo于10月初与德国磷酸铁锂电池(LFP)开发商IBU-tec签署了一份合同。据IBU-tec首席执行官约尔格‧莱嫩巴赫(Jörg Leinenbach)透露,该企业将从明年起在其魏玛工厂生产电池正极材料,并于2028年在比特费尔德新建一座工厂,届时其现有产能将提升5倍。

莱嫩巴赫表示:“两年来,我们一直与PowerCo合作开发LFP材料,目标是共同打造一条欧洲供应链。”他补充说:“如果我们满负荷生产,包括比特费尔德工厂在内,我们的每公斤价格应该略高于中国的价格。”他们采用的技术与中国竞争对手不同,因此生产效率更高。

然而,完全由欧洲主导的锂产业链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来。目前,全球70%的锂产自中国。与其它关键原材料一样,中国在电池材料方面拥有价格优势,除了国家补贴外,中国企业支付的工资也较低,且面临的监管要求也相对宽松。

欧盟所采取的核心策略首先就是“多源头、多路径”。2025年10月,欧盟委员会推出“联合采购机制”,允许成员国集体谈判,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越南等国签订长期供应协议。 例如,瑞典矿业巨头LKAB与挪威合作开发北极稀土矿,预计2026年投产,年产5000吨镝和铽,相当于中国出口的5%。

同时,战略储备成为缓冲。欧盟计划投资5亿欧元建立“欧盟稀土库”,类似于美国的国家储备体系。 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我们不能再让北京决定巴黎的电动车生产。”这一举措已吸引德国大众和法国雷诺等巨头参与,目标覆盖重稀土的80%需求。

策略二:循环经济与回收创新

回收利用关键原材料,例如从电动汽车中提取和再利用稀土元素,也是一种高效方式。欧盟委员会目前计划推进这一议题。欧委会的《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已明确规定,从2030年起,战略原材料年度需求的25%应通过回收利用来满足。目前,欧洲远未达到这一目标。据德国《商报》报导,欧洲关键原材料的回收率仅为8%。

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中心(UnternehmerTUM)旗下的“循环共和国”(Circular Republic)倡议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欧洲稀土磁体的回收利用率不足百分之一。该研究重点关注用于电动机、风力涡轮机和核磁共振成像仪的钕铁硼磁体。

该组织的联合创办人莫斯(Niclas-Alexander Mauss)认为,循环经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回收利用是减少我们对原材料依赖的最快途径,因为与新的采矿项目不同,它不需要数十年的准备时间”,他说道,“在欧洲,稀土回收利用意味着不再需要费力开发矿藏,而只需扩大规模即可。”

然而,行业不愿为价格更高的非中国产材料买单,是少数稀土回收项目未能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原因之一。莫斯认为,企业最终必须明白,安全性并非免费,“这就像火灾保险,你承担额外的成本,但如果发生意外,你就能得到保障。”

“把废物变为资源”始终是欧洲努力的方向,欧盟也通过税收激励企业投资回收技术。 比利时初创公司Urban Mining已开发出高效钕铁硼磁铁回收方法,从旧硬盘中提取纯度达99%的稀土,成本仅为进口的一半。

此外,欧洲还推动“无稀土”替代品研发。荷兰飞利浦和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推出基于铁氮化合物的磁铁,用于风力发电机,性能不逊于传统稀土磁铁。资源与未来基金会(RFF)分析称,这种创新可将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在5年内减半,但需克服高初始投资的障碍。

策略三:本土投资与国际联盟

欧盟已设定明确目标:从2030年起,欧洲每年对关键原材料的需求中,10%将由国内采矿满足,40%将由国内加工满足。未来,这些原材料中最多只有65%来自单一第三国。欧盟根据《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遴选出47个欧洲项目,并将其列为战略性项目。

但这并不能保证这些项目会获得资金支持。因此,CRMA在矿业领域饱受诟病。德国证券分析协会(DGWA)创办人斯特凡‧穆勒(Stefan Müller)称,该法规“形同虚设”。穆勒认为,美国和日本反而会受益于欧盟预先筛选并选定的47个项目。之后,它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原材料战略选择这些项目。

以英国的钨矿为例,欧洲一家公司计划在那里开采,该项目被列入CRMA管制范围。但美国也希望开采该矿藏,以确保开采出的钨矿供美国工业使用。美国进出口银行(Exim)是一家国有信贷机构,于9月份签发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意向书,拟向该项目提供高达9500万美元的融资,从而确保其获得开采权。这个例子表明,美国目前的决策速度远快于欧盟。

因此,除了制定目标,欧洲也必须明确:投资才是长效之策。目前,欧盟Apply AI Strategy已拨款10亿欧元支持稀土精炼厂建设,重点在东欧和北欧。波兰与德国联合项目“欧亚矿业联盟”已获批3亿欧元,计划在萨克森州建厂,加工从格陵兰进口的矿石。

另外,国际合作也不可或缺。欧盟正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组建“民主供应链联盟”,共享技术并共同向中共施压。在 2025年G7峰会上,G7国家也敲定了首批联合投资,目标覆盖全球稀土供应的30%。

对于欧洲而言,保障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战略自主的底气。2025年年底的欧盟峰会将审视进展,若这三项策略奏效,欧洲或者可以看到供应链安全的“曙光”。

【大纪元2025年11月12日 记者王亦笑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周仁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