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发现 月球表层有奇特纳米粒子

据《时代》杂志科学专栏报导,早在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前,人们就知道月球尘土具有某种独特及不同寻常之处。由于没有大气层保护,月球表层犹如经历了长达45亿年陨石和微陨石雨的直接轰击,因此在表面形成了一层远比糖粉还纤细的尘埃。

当阿波罗宇航员走出登月舱置身其中时,发现这种尘埃具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特性:如果被搅起,它能够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这远非月球的弱重力可以解释;它还能悄然无息地渗入到纵横交错的裂缝或缝隙中并吸附在其表面,象粘胶一样牢固。而且它所到之处几乎无所不粘。更重要的是,它里面充满了无数玲珑精致绿色和橙色玻璃珠--一种历经重撞下的超高温热熔与随后自然冷却而形成的产物。

当这些宇航员带回样品后,休斯敦的地质学家发现了更多不寻常的秘密。不像地球尘土多显惰性,从月球带回的土样却具有不同寻常的化学活性,而且其导热性能很差。这样一来,在月球表面朝向太阳的一面,表面温度可能接近水的沸点,但只要从表面往下几英尺温度一下就远低于冰点了。

地质学家40年来一直在试图探明究竟是什么因素赋予了月球尘土这些不可思议的奇特性能。不过最近澳大利亚昆士兰(Queensland)科技大学地质学家马立克彼克(Marek Zbik)可能终于发现了这个谜底:纳米粒子。正是这些质量小得难以察觉的微粒,有些和分子大小差不多少,却拥有诸如月尘非同寻常的种种特性。

彼克的这一新发现得归功于一种叫作同步纳米断层仪的装置--而这种设备在过去阿波罗宇航员登月年代还可谓是天方夜谭。纳米断层成像是基于使用X射线轰击纳米粒子而产生这些粒子的3-D结构图像,否则用其他方法很难窥测到或无法看清象纳米粒子这样极小的微粒。很显然,在月球土样及其纳米断层图像面前,彼克知道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一步研究土样中那些极其微小的玻璃气泡。

这些玻璃气泡,与较大的玻璃珠一样,在陨石碰撞的炙热中以同样的方式形成。尽管起源于外来的陨石撞击,他们形成方式及机制照理也应该和任何其他气泡不会有什么两样。也就是说,这些气泡里应该填满着某种气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彼克解释说,“这些月球气泡里既无气体也无蒸气,而是完全被由许许多多形态奇异的玻璃状微小粒子交织而成的一种高度多孔的网络填充着。”

尽管看起来很奇异,但彼克很快就意识到气泡内这些玻璃状微小粒子实际上就是人们早已熟知的纳米粒子--这样一来,很多令人费解的疑问也因此迎刃而解了。比如,纳米粒子可以带静电,因而使月尘具备相同的属性,这就完美地解释了它为什么能长时间地飘浮在空中;另外,纳米粒子的热导性低,这也解释了在贴近月球表面很近的地层为什么会与表面呈现如此强烈的温差,冷得出奇;而且这些纳米粒子具有化学活性,还有电粘性。也就是说,如果宇航员的压力服或他的月球工具连接处被携有这些纳米粒子的月尘或尘土弄脏,几乎不可能把它们从表面上刷洗干净。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直接证据解释为什么这些纳米粒子会跑到尘土里去并与之发生作用。毕竟,从纳米断层图像上所观察到的那些纳米粒子全部被封包在比它们大得多玻璃气泡中,婉如包裹在巨大雪球里的微小塑像。彼克推想,要打破这些象雪球一样的玻璃气泡,还得依靠当初促使玻璃气泡形成的同样的外力,也就是说,要靠外来陨石的猛烈碰撞。

据彼克推测,纳米粒子似乎是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在熔岩的气泡内部形成的,然后,在随之而来更多陨石轰击下这些固化了的玻璃气泡被粉碎了,里面的纳米粒子于是被释放出来了。如此反覆,不断地被粉碎被释放,又不断地与周围尘土混合,最终形成了一种在地球上根本找不到的尘土类型。

当然,所有这一切现在已远远超出土壤科学这一深奥学问本身了。其实纳米粒子早已成为众多新材料领域工程师们的新宠,如新计算机硬件、医疗设备、药物输送系统,甚至面料行业等。不管怎样,我们只有更深入地认识纳米粒子形成的起因及其各种特性,才能够更好地操控运用这种新材料。更何况,如果我们希望今后有一天在月球上长期居留,月尘表面的粘粘性问题及如何最终把它们从表面清除掉也是将来必须要解决的。现在着手研究月尘可以为日后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不过,这些问题最好还是等到以后再说吧。在眼下,我们只需要在这里尽情地欣赏新发现的月尘纳米粒子及月球本身的美妙就足够了。在人类最后一次登月又历经了整整四个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这个小卫星依然让我们深感惊奇,叹为观止。

大纪元记者刘新宇编译报导

责任编辑:张东光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