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解形成之谜 科学家“解剖”超新星遗骸

据天文学信息网站space.com报导,科学家组合分析观察到的图像,“解剖”了超新星的残骸,并重建了模型。而且,超新星发出不同波长的辐射如微波、红外线及各种辐射波,最后综合判断:SN 1987A的核心为脉冲星或中子星。

另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24日报导,超新星是1987年发现,故命名超新星SN 1987A ,位于距离地球16.8万光年远的大麦哲伦星云的边缘。

澳大利亚科学家对SN 1987A观测了25年。《每日邮报》引述西澳大利亚大学的首席研究员乔婉娜•扎纳多(Giovanna Zanardo)博士说:“这有点像为死亡星体进行‘法医学方式的’研究”。我们使用“两台望远镜联合观测,分辨超新星发射的射线。”

超新星是爆炸死亡的星体形成的残骸。对于观察到超新星的不同波长辐射,扎纳多博士说:“这很重要,因为我们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辐射。表示星体核心崩解时可能形成新的星体。”

科学家们所使用的望远镜,一座是位于澳大利亚的射电望远镜致密阵列(ATCA),另一座是在智利的巨型毫米级/亚毫米级地面射电望远镜(ALMA)。 


超新星SN 1987A组成的模拟分析。(phys.com网站) 

建立符合超新星的3D模拟图

澳大利亚科学家解析和重组两台射电望远镜的观测图像,建立符合超新星的3D模拟图。

据报导,这两座望远镜观察到了SN 1987A的新图像。扎纳多博士认为,新图像可能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或脉冲星形成的脉冲星风星云。她说:“真是令人吃惊的结果,我们利用这两种望远镜,观察到星体爆炸放射的大量残骸,以及其中更多的秘密。”

另一位研究员西澳大利亚大学的托比•波特(Toby Potter)博士说,使用3D立体模拟图分析超新星冲击波,采用非对称性方法模拟爆炸的特点,以及深入分析周围气体的属性,模拟出和实际观察一致的图像。

1992年,发现超新星残骸的一边比另一边更亮。科学家此次建立的模型能重现超新星的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因此,波特博士解释说:“所建立的模型能符合观察的结果,说明我们很好的理解爆炸后扩展的遗骸的物理机制。”

“我们会逐渐明白超新星周围的情况,希望能解开遗骸的形成之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idxMNlUaU

大纪元记者张秉开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