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德国绝不能成为中国电动车“垃圾场”

中国电动车市场正经历一场毁灭性价格战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大量未售出的电动车滞留港口,部分甚至面临废弃风险。

德媒《焦点在线》(FOCUS Online)发表评论警告,德国绝不能成为中国电动车过剩库存的垃圾场,并呼吁德国车企抓住机遇,利用其在燃油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寻找出路。

中国电动车泡沫破裂 冲击欧洲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近年来在政策补贴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电动车产业迅速扩张。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的产能导致供过于求。

根据报导,中国电动车市场正进入一场优胜劣汰的阶段,大量中小型车企因无法承受价格战而面临破产风险。许多新生产的电动车无人问津,堆积在港口或废弃场,甚至出现新车直接报废的现象。

《焦点在线》援引数据指出,中国电动车市场在2025年初已出现明显的泡沫破裂迹象。部分中国品牌如比亚迪(BYD)、蔚来(NIO)和小鹏(XPeng)虽在国内市场表现强劲,但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销售却远未达到预期。

文章警告,如果中国车企将过剩的电动车以低价倾销至欧洲,德国可能成为这些库存车的接收地。这种情况不仅会对德国本土汽车产业造成冲击,还可能导致市场饱和和价格体系混乱。

202410月,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加征额外关税,试图遏制低价竞争,但这并未完全阻止中国车企的扩张步伐。

此外,报导指出,德国港口已开始堆积大量中国电动车,部分原因是欧洲市场对电动车的总体需求低于预期。20244月的数据显示,欧洲港口停放了数千辆无人认领的中国电动车,这进一步加剧了德国成为中国电动车垃圾场的担忧。

德国车企的机遇与应对措施

文章认为,尽管中国电动车对德国市场构成挑战,这对德国车企而言也是一次机遇。德国汽车制造商如大众(VW)、宝马(BMW)和奔驰(Mercedes-Benz)在燃油车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积累,且在混合动力和下一代电池技术方面仍有竞争力。

文章建议,德国车企应避免完全放弃燃油车技术,而应开发更高效的混合动力车型,同时加速在新兴市场的布局,例如印度和东南亚,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此外,德国应利用其高端制造和品牌优势,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电动车型,以对抗中国车企的价格攻势。

文章还批评了欧洲和德国在电动车政策上的激进态度,认为强制推动电动车而忽视燃油车和混合动力技术的长期价值,可能导致汽车产业的历史性错误。

文章呼吁德国政府采取更务实的政策,既支持电动车发展,又保留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的市场空间,以维护德国作为全球汽车工业领导者的地位。

文章指出,随着中国车企继续向欧洲市场推进,例如比亚迪和吉利(Geely)计划在2025年推出更多新车型,德国汽车产业需要在技术、价格和品牌上找到新的突破口。

未来几年,德国能否在电动车浪潮中守住阵地,同时避免成为中国电动车垃圾场,将成为行业和政策制定案情的关键考验。

【大纪元2025年07月10日 记者王亦笑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周仁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