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望月

八月节是特殊的。月,夜,人,圆。

喜庆之外,那一份荡漾在仲秋的清朗悠深,穿越古今,绵延无尽。

在异国的店铺里,月饼摊比比皆是。口 味多样,包装创新,琳琅满目。看着选购的人流,我在暄闹中渴望宁静。倏地,回忆的门开了:细长的传统点心盒子里,躺着十二个小圆饼,酥皮微黄,馅料馨香。 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红楼月饼”。白色镶金边的茶杯里,浮动着茉莉花茶的花瓣和茶杆。天色渐晚,披上外套,跑到球场,仰起头把月亮看个清清楚楚。或 者,和妈妈牵着手出去散步,凉风中裹着暧意。喔,多爽的佳节!

那一天,月光笼罩着和乐的一家,还有静谧相伴。日日团圆,哪晓得离别的滋味,又怎会真正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往昔的快乐,朴素、单纯,温馨,实在。

当华发渐生,当故土远去,都市的红尘在眼前隐退,于是,似乎听见了岁月的潮声,感受到“月涌大江流”的开阔苍茫。望月,在另一种境界。

光的赐予,在黑夜中,神秘而温柔。月亮崇拜,月亮意象,月亮情结。对月的歌咏和描绘早已被古时才俊挥洒致极。文学的书页里,写满了月的玲珑与灵动。多少悲欢离愁由她承载,多少心灵慨叹因之兴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故乡皓月的深情,只有漂泊的游子才能体悟。时空的距离,反而清晰了记忆,沉淀了思念。置身于浮华之中,方觉平淡从容是真。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千年前的探究和省思,在时光的隧道里回响。然而,对自然之母的尊崇、对天地神的敬畏却在科技和商业的“进步”中渐渐流散。一顶“迷信”的帽子,隔断了长长的历史命脉。纵有举杯望月的雅兴,只怕知音难求。月亮的秘密,不会向封闭的心开启。

在天真的孩子们面前,我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故事: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后翌射日,嫦娥奔月……

问:“是真的吗?”答:“很可能啊。”在如此幼小的年纪,他们并不需要了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寂,但是,他们有权明白一个道理:所谓传说,也许就是久远前被广传而说之的事情。昨天的故事演变为今日的传说,而今天的你我将构出未来的传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永恒的话题就在中秋。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