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院里的外国医护人员是越来越多了,对此,居住德国多年的余女士深有感触。十几年前她生孩子的时候,病房里就有几位外国护士。最近陪家人到医院去看病,更是接二连三地遇到外国面孔的医护人员。从肤色看,有南美来的,还有亚洲来的。他们的医术应该是没有问题,这一点德国人肯定是严格把关的。作为旁观者,只能说他们的语言不是最好的。
当然医生与患者能否无障碍交流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有调查显示,20%的医疗事故是由于语言障碍引起的。北威州劳工部长施耐德(Guntram Schneider)于是表示,患者学好英语更有助于和医生进行交流。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上的激烈讨论。
北威州还缺1000名医生
在北威州的各大医院和诊所里,医生不足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北威州还缺少约1000名医生。很多医院不得不把目光瞄准了外国医生,或者干脆到外国去挖宝,把现成的医护人员“空降”到德国。例如,去年在希腊的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就举办过助理医生的工作招聘展览会。
而到德国工作的外国医务工作者也的确大增,据《世界报》报道,2012年外国医生数量增加了15%,达到3.25万人。这些外国医护人员中,来自罗马尼亚的最多,其次是希腊、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斯洛维亚。就是在北威州,从2005年到现在,外国医护人员的数量几乎翻了两倍。
外国医护人员大量到德国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缺乏医生和护士的局面,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病人在与医生沟通时,因为语言障碍影响问诊情况。
要病人学英语是本末倒置
为了解决这个沟通问题,北威州劳工部长施耐德建议,病人学好英语有助于理解医生。他认为,如果更多的病人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那么与医生的沟通问题也许就可以解决了。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在野党的强烈批评。因为在德国行医的医生应该能够说流利德语,准确理解患者的意思,才能更好的进行治疗,而不是反过来要求患者学好英语。该州基民盟的健康政策发言人表示,劳工部长的言论是“令人吃惊的观点”。人们很难想象,要求一位95岁老奶奶生病了去看医生前,先学好英语。
事实上,在德国当医生的外国医生首先要证明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德语水平。对此,各个州的规定各不相同。有些联邦州仅仅要求申请者具有语言学校或歌德学院的B2语言水平,也有的州要求必须达到C1的语言水平,还有一些州要求申请者参加附加语言考试。
在北威州,由区政府负责外国医生语言考试。参试者要完成阅读、问诊,还要写医生检查报告。即使是通过考试的人,也有很多还是不能与病人完全沟通。而在科隆地区,39%的参试者被淘汰,但这项考试可多次重复。
大纪元记者谢文美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