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1949年窃取政权后,许多对国民党失望的知识份子,抱着观望的态度,选择了留在大陆。在他们看来,中共作为一个“新”政权,不会对他们怎么样的。怀有同样想法的张爱玲也留在了上海。中共一心想要收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了解但同时对西方民主自由渴望的知识份子,自然也忘不了要将这位上海滩著名的作家“收归旗下”。1950年7、8月间,在中共御用文人、上海文化官员夏衍的安排下,张爱玲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工作,体验生活。
这两个月的生活,是张爱玲和中国大众距离最近的一段历程,但也是她感到最尴尬和痛苦的一个时期。她所看到的“贫穷落后”、“过火斗争”与当时要求的“写英雄”、“歌颂土改”相去甚远,她在写、不写、写什么之间困惑不已。她承认自己写不来“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而且“也不打算尝试”。她感觉到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感觉让她萌生了去意。而不断被视为“文化汉奸”的言论和来自政治方面的威胁,最终促使她决然离开了中国大陆。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只身去了香港,后前往美国。此时,中共政府对于出境审查还不像后来那么严格。
就在张爱玲走后不久,中共在大陆掀起了一个又一个运动。而留在大陆的诸多知识份子即便逃过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也没能逃过文革的摧残。在众多运动中被迫害致死或自杀的知识份子有储安平、傅雷、老舍、吴宓、陈寅恪、剪伯赞、顾圣婴、吴□、熊十力、陈梦家……长长的名单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不忍卒读的故事和伤痕累累的历史。
与上述这些人相比,张爱玲是幸运的,她义无反顾的离开大陆使其不仅摆脱了厄运,而且以74岁的高龄善终。试想,如果她留在大陆,以她的傲气,又怎会忍受各种凌辱?或许也会选择自我了断。无疑,当年张爱玲的选择在今天同样具有一定的意义,而我们在其去世20年后重温她的文字时,不妨想想这个秀外慧中的女子的那双慧眼吧。
责任编辑: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