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无视内需疲软,在不刺激新需求的情况下持续扩大工业产能,不仅导致多国公开拒绝产能过剩下的中国廉价产品出口,也令中国制造商在国内苦苦挣扎。
中共因COVID-19疫情实施清零政策,重创中国经济。解封后因房地产危机迟迟无解,民众捂紧钱包,不敢消费,中国经济持续疲软。中共一直拒绝采取任何重大措施来刺激消费,反而持续向制造业投资,特别是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等“新质生产力”产业,以迎合中共政权所谓“工业和技术强国”目标。
美国和欧盟已经采取关税等措施对抗中国廉价商品出口之际,产能过剩加上消费者需求疲软,也迫使中国企业大幅降价,利润大幅缩水,中企在国内生存更加艰难。
四分之一中国大陆上市公司没有盈利
《华尔街日报》7月21日报导,在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后,目前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大陆上市公司没有盈利,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为7%。
隆基绿能7月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预计2024年半年度净亏损为48亿至55亿元。隆基绿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对光伏终端市场的产品及服务投入,实现组件销量同比增长;但光伏行业整体供需错配、各环节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亏损。
同日,鞍钢股份也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6.79亿元人民币。主要原因是钢铁行业持续弱市行情状态,行业整体亏损,下游需求持续不振、钢铁价格呈低位振荡趋势等。
江苏龙蟠科技(Jiangsu Lopal Tech)供应用于制造电池的磷酸铁锂。据经观汽车5月7日报导,龙蟠科技于4月29日披露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亏损12.33亿元,抹去近三年利润。
《华日》报导,该公司将亏损归咎于中国磷酸铁锂市场的产能过剩,以及国内电池制造商的需求放缓。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体系可预见结果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体系的可预见结果。北京政府经常通过补贴、减税、国有银行和投资基金将资本引导到受青睐的行业。
4月10日,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一项新研究显示,作为北京推动电动汽车和其它清洁技术主导地位企图的一部分,比亚迪公司获得至少34亿欧元(37亿美元)的直接中共政府补贴。
该报告的合著者之一德克‧多赫斯(Dirk Dohse)指出,中共政府补贴在中国十分普遍,2022年,超过99%的上市公司正在获得政府直接补贴。中共经常战略性地利用补贴来推进关键技术的市场竞争。
据《纽时》报导,中国的一百多家工厂每年能生产近4000万辆内燃机汽车,大约是中国人想购买数量的两倍。
中共官员上周五在三中全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应对房地产放缓,北京将加快发展“新兴和未来产业”,如电动汽车和太阳能。
但高盛2023年的分析发现,中共优先发展的三个主要产业——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可再生能源,仅占中国GDP的3.5%左右,也不能为数百万生活艰难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密歇根大学的中国通高敏(Mary Gallagher)在最新研究中说,从大跃进到中国房地产繁荣,产能过剩是中共更广泛的治理方式的一部分,它的治理模式倾向于“产能过剩”和超额完成目标。
中共产业政策以牺牲未来增长为代价
荣鼎集团合伙人、该公司中国市场研究负责人洛根‧赖特(Logan Wright)对《华日》表示,“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只能走这么远,因为最终必须有需求”,“中国内部将进行清算”。
为了保持竞争力,中国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投资海外生产,或承受更大损失继续在高关税的国家销售产品。这些做法将限制中企在国内投资新产品、提高工资或雇用新员工的能力。
牛津经济研究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Louise Loo对《华日》表示,归根结底,通过增加供应量,导致供需失衡,中共正在创造今天的增长,但却以牺牲明天的增长为代价。“无论你现在生产什么,你未来都不会再生产。”他说。
【大纪元2024年07月22日 记者郑孝祺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