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涉嫌多次入侵欧盟国家领空的背景下,欧盟领导人于10月1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非正式峰会,重点讨论构建“无人机墙”(Drohnenwall)的可行性,以增强欧洲东部边境的空中防御能力。
与此同时,德国国防军(Bundeswehr)宣布,将大力投资本土航天产业,计划到2030年投入350亿欧元,推动卫星和火箭技术自主化。这些举措表明欧洲在面对地缘政治压力下的防御升级和科技方面的自立努力。
欧盟从警戒到行动 “无人机墙”成焦点
本次峰会由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主持,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等27国领导人出席。峰会前夕,丹麦加强安保措施,直至10月3日全面禁止民用无人机飞行,并调动波兰、英国、荷兰、芬兰、瑞典和美国等盟国提供反无人机和监视支持。一艘德国护卫舰也已停靠哥本哈根港,确保峰会期间无虞。
据欧盟理事会声明,峰会旨在“加强欧洲防御能力”,特别是针对俄罗斯“混合战争”策略下的无人机入侵。冯德莱恩强调,需要一个“360度全方位方法”,构建“大陆防护盾”。峰会讨论的核心是“无人机墙”——一个沿欧盟东部边境(包括与俄罗斯和乌克兰接壤地区)的多层防御网络,包括传感器、激光武器和拦截系统,用于实时检测、追踪和摧毁无人飞行器。
这一计划的起因是近期频发的领空侵犯事件:9月10日,数十架疑似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波兰领空;随后,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和丹麦也陆续报告类似事件,包括俄罗斯MiG-31战斗机越境和携带爆炸物的Gerbera无人机坠落立陶宛。
北约已启动“东部哨兵”(Eastern Sentry)行动,增强空中巡逻,但专家指出,现行系统难以应对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攻击。
欧盟国防产业专员安德留斯‧库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表示,该墙可在1~3年内初步建成,预计投资数十亿欧元,由欧盟预算和成员国国防开支共同承担。
乌克兰国防部长邓尼斯‧什梅加尔(Denys Shmyhal)积极响应,承诺分享乌克兰在俄乌冲突中积累的反无人机经验,如低成本拦截技术。该计划还将扩展至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海上安全,以及卫星辅助的情报监测。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Mark Rutte)在峰会前夕表示:“我们不能用数百万美元的导弹击落几千美元的无人机,必须创新。”
然而,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Boris Pistorius)在9月29日的华沙安全论坛上警告:“构建全面无人机防御需数年时间,我们所有北约成员国都落后于技术发展。”
他指出,德国已订购莱茵金属公司的“Sky Ranger”防空系统和激光设备,但强调“不能仓促行动,以免给俄罗斯战争升级的借口”。
法国和德国对可行性持谨慎态度,而希腊和意大利则担忧南部边境(如地中海移民路线)被忽略。此次峰会后,欧盟计划在10月23日的布鲁塞尔峰会敲定细节,包括利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无息贷款。
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j Lawrow)在9月25日的G20外长会议上反击,称北约和欧盟已对俄罗斯“宣战”,并警告“欧洲新纳粹主义抬头”。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则回应:“我们并非处于战争状态,但也不再处于和平状态,必须加强自身安全。”
德国无人机多层防御与快速采购并进
近期,疑似俄罗斯无人机多次入侵德国领空,引发广泛不安。德国的无人机防御设备不足,使用战斗机击落入侵无人机(如波兰所做)虽可行,但成本高昂且在人口密集区危险。现有手段包括肩扛式干扰器(Störsender)和德国产拦截无人机,后者可使用网捕获敌方无人机。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无人机专家乌尔丽克‧弗兰克(Ulrike Franke)强调:“我们必须转向多层防御,包括电子干扰、动能打击和低技术手段如网发射器。”
核心装备是莱茵金属公司的“Sky Ranger 30”防空坦克,可快速部署并对抗无人机群。德国已订购19辆,预计2027年起交付,但专家认为需求远高于此。其前身“猎豹”(Gepard)防空坦克已退役并捐赠乌克兰,后者在拦截俄罗斯无人机方面表现出色。
另一个难题是职责分立,外部威胁和军事基地由国防军负责,其余(如机场或工业区侦察)归16个联邦州警察管辖。警察虽有防御工具,但快速响应困难,专家认为全国性“无人机保护网”不现实。为此,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CSU)提议修改《航空安全法》,允许国防军向警察提供援助(如击落无人机),并建立国家无人机防御中心协调联邦与州级行动。
德国长期因政治顾虑回避武装无人机,俄乌战争改变了这一局面。2022年,德国决定为5架以色列产“海雕TP”(Heron TP,长14米、翼展26米)无人机配备导弹,此前仅用于侦察。2025年春,该无人机获准进入德国领空。
今年3月,德国首次采购“自杀式”无人机(Loitering Munition,或称“游荡弹药”),这些一次性装备爆炸头的飞行器可在目标上方盘旋后俯冲引爆。为规避严格的航空认证,将其分类为“弹药”而非“飞行器”。
国防军总监察长卡斯滕‧布罗伊尔(Carsten Breuer)上将表示,今年底将首次进行武装无人机“实弹射击”。受乌克兰影响,那里有数百上千无人机用于侦察和摧毁敌方装备,创造“透明战场”,德国也正在学习快速生产、修改和部署无人机。弗兰克专家建议:“北约国家必须从乌克兰学习,在进攻和防御上快速适应。”
为应对技术迭代,德国避免大量囤积,转而与制造商签订合同,确保按需快速供应最新型号。慕尼黑AI初创企业Helsing(2021年成立,已为乌克兰生产数千架作战无人机)等本土公司获优先支持。无人机操作与防御已成为所有士兵的“人人必备技能”(Jedermann-Befähigung),在慕尼黑埃尔丁创新实验室进行测试和训练。
德国航天产业注入350亿欧元 助力欧洲防御
与欧盟层面的防御升级并行,德国国防军正加速本土航天产业发展,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空间司令部司令迈克尔‧特劳特(Michael Traut)少将在接受《商报》(Handelsblatt)采访时表示:“现在是我们提供足够资源,构建可持续航天产业的时候了。”他强调,国家应作为“客户”角色,推动创新,而非局限于传统供应商。
德国计划到2030年投资350亿欧元,用于卫星、地面站和火箭发射。其中,重点支持本土“新太空”(Newspace)企业,包括伊萨尔航空航天公司(Isar Aerospace)、奥格斯堡火箭工厂(Rocket Factory Augsburg)和Hyimpulse公司。这些微型火箭公司已获国防军发射设备购买合同,特劳特预计“至少两款德国微型火箭将在未来两年进入轨道”。2021年成立的空间司令部将扮演关键角色,目前德国已有超过100家新太空公司,涵盖从卫星制造到轨道服务的全链条。
皮斯托里乌斯部长近日重申,此举旨在提升德国在太空情报和通信领域的自主性,尤其在俄乌冲突暴露的太空依赖风险下。德国航空航天工业联合会(BDLI)主席玛丽-克里斯汀‧冯‧哈恩(Marie-Christine von Hahn)赞扬了这一战略,称其将为本土就业和技术出口注入活力。
“无人机墙”和德国航天计划相互呼应,前者强化地面及空中防御,后者提供太空支撑,如卫星侦察。专家分析,这反映欧洲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威慑”转型,但面临资金、技术和政治分歧挑战。欧盟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将显着提升防御能力。
峰会后,冯德莱恩表示:“欧洲必须团结,面对共同威胁。”随着哥本哈根峰会落幕,欧洲的“防御新时代”正加速开启,但其成效仍需时间检验。
【大纪元2025年10月02日 记者王亦笑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