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王与他的艺术团队

在法国历史上,喜爱艺术的君王不在少数。路易十二占领米兰时,曾意图将《最后的晚餐》搬回法国;而法兰西斯一世则延揽达芬奇等多位意大利大师到法国为宫廷创作;亨利四世扩建罗浮宫,将大、小画廊作为艺术家的工坊;而出身美迪奇家族的皇后玛丽.美迪奇,则重用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为她生平创作了一系列神话式画传。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不仅参与艺术的演出和设计,更主导了当时的艺术和时尚潮流,也确立了法国艺术此后在欧洲的主流地位。

太阳王路易十四与艺术

“太阳王”的称号来自于宫廷芭蕾舞剧《夜之颂》,当时15岁的国王路易在剧中成功主演了太阳神阿波罗,因而被尊称为“太阳王”。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主掌光明、真理、音乐和艺术,他与缪思女神们居住的帕拿斯山代表着艺术的最高殿堂。爱好文艺的路易十四确实以光明与艺术之神阿波罗自诩,并恰如其分地扮演着艺术的领导者、保护者和赞助者。他认为,国家的伟大程度也可以从它的艺术成就来衡量,艺术成就代表着国家的荣耀与尊严。


勒布杭为年轻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绘制的肖像。

路易十四除了爱好舞蹈,亲自参与芭蕾舞剧的演出和动作规范的制定,对戏剧也充满热情,他扶持拉辛,赞助莫里哀,并在他们的戏剧引发争议时尽力维护。国王对莫里哀表现出深厚友谊,自愿担任莫里哀长子的教父,甚至在莫氏死后建立法国喜剧院,使其戏剧精神得以延续流传。


凡尔赛宫大门上的皇家标志。

路易十四对法国美术的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他大量收购各地艺术作品,使浮宫收藏的数量激增到数千件之多;在迁都凡尔赛之后,将法兰西学院、文学院、绘画和雕塑学院以及科学院迁入罗浮宫,并邀请学者和艺术家住在罗浮宫的一楼和大长廊的二楼。同时,国王积极栽培的艺术人才,让大臣柯尔贝、首席画家勒布杭等负责完善各类艺术学院。

1655年,绘画雕刻学院荣获路易十四的特许状,成为第一所用来训练艺术家的学院。1664年,柯尔伯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重组绘画雕刻学院为皇家艺术学院。1671年,又成立了皇家建筑学院,鼓励艺术家采用官方认可的庄重优雅形式来从事建筑与装饰。他认同普桑的弟子勒布朗的艺术观点,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作品作为艺术典范,特别在罗马成立法兰西皇家学院,设立罗马大奖,让荣获奖项的学生以公费到意大利学习古典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典范。因此法国艺术家承袭了意大利古典传统的同时,又溶入法国特有的华丽精致,在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潮中独树一格。此后法国的学院艺术人才辈出,逐渐取代意大利,使得法国学院艺术成为艺术权威和典范的代名词长达两百多年之久。


花园中正对皇宫的运河和阿波罗池中有雕塑家Jean-Baptiste Tuby设计制作的太阳神驾驭马车群像。

伴随路易十四一生的最大艺术事业,则非凡尔赛宫莫属。这座集结王权意识与当代的艺术精英才华共同打造的华丽花园宫殿,立即为欧洲其他王室竞相效仿的皇宫范本。

凡尔赛 沼泽成仙境

话说1661年,路易十四登基不久,财政部长富凯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和华丽的舞会,邀请年轻的国王到他的豪宅(Chateau Vaux-le-Vicomte)作客,原想讨好国王并炫耀自己能力,没想到却给自己招来大祸。国王发现这位官员府邸的奢华气派远远超过皇室所有的宫廷,大为震怒。之后他逮捕了滥用国库的富凯,同时也兴起了修建一座与皇家地位匹配的华丽皇宫的念头。

在财政大臣柯尔贝的建议下,国王开始修饰杜勒丽宫和花园,后来又花费钜款修建罗浮宫。但因巴黎仍然偶有动乱,国王感到不够安全,最终选择扩建父亲路易十三在凡尔赛镇的打猎行宫,虽然那里还是一片森林和沼泽。国王召集了为富凯设计豪宅的原班人马,工程委托给路易.勒沃(Louis Le Vau),庭园设计交给安德列.勒诺特(André Le Nôtre),室内装潢则委任给勒布杭(Charles L Brun)和他带领的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艺术家们,要求他们为国王的皇宫效命。

整个设计过程国王亲自参与并给予意见。路易十四保留父亲留下的建筑,让勒沃在狩猎行宫的西、北、南三面添建了新宫殿,将旧的行宫包围起来。行宫的东立面被保留下来作为主要入口,入口前是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而勒诺特在1667年设计了凡尔赛宫花园和喷泉,当然少不了优秀的法国雕刻家吉哈东、普捷(Pierre Puget)等人的精美雕刻作为修饰和点缀。


凡尔赛花园的石窟造景中有吉哈东的雕刻群像《仙女服侍阿波罗》。

1674年,建筑师芒萨(Jules Hardouin Mansart)从勒沃手中接管了凡尔赛宫工程,他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在宫前修建了三条放射状大道。为了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国王要求在凡尔赛镇修建了大量住宅和办公楼。

然而芒萨最有创意的设计,当属辉煌气派的镜厅无疑了。镜厅建于1678年到1684年,长73米,宽10,5米,高13米,一面是17扇朝向花园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则是与拱形窗门相对的十七个拱形镜面门,每个门上有7行21个镜子,共装饰着357面镜子。壮丽的建筑结构自然不能没有美术的装饰搭配。国王的首席画家勒布杭,在天顶描绘了路易十四历次征战获胜的场面,展现了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大厅正中的两幅天顶画题为“国王亲手治理”和“法国向邻国展示力量”的豪华场面。整体镜厅宽敞明亮,沿着长廊整排巨型的水晶吊灯和镜子灯交互辉映,更显得金碧辉煌。

 
建筑师芒萨设计的镜厅(或译镜廊),深得国王得欢心。

凡尔赛宫是一个法国艺术精英集体创作的结晶,除了上述勒沃、勒诺特、勒布杭和芒萨几位主要艺术家之外,还有芒萨的继任者德.寇特(Robert de Cotte),为凡尔赛贡献出大量而优质精美雕刻的国王首席雕刻家吉哈东(François Girardon,1628-1715)、雕刻家安东.夸瑟福(Antoine Coysevox)和普捷(Pierre Puget)等人;当然为国王制造出无数精致家具的御用木工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也功不可没。

凡尔赛宫主体建筑一直到1688年才完工,而整个宫殿和花园的建设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已经宣布将皇宫从巴黎迁往凡尔赛。此时凡尔赛宫已经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凡尔赛宫落成之后,路易十四立即召来主要贵族集中居住。这也是路易十四的策略,可以就近监控势力强大的地方贵族(如孔代亲王家族),免于地方割据和叛乱。为了树立王权的威严,国王经常在宫中举行盛大的典礼、晚会、舞会、狩猎和其他娱乐活动。(路易十四喜好色彩鲜明、质料华丽装饰着蕾丝花边的服饰,也要求贵族群臣注重礼仪和穿着;他也独出心裁地发明了假发、高跟鞋,搭配着华丽高雅的服饰、披风,为的是使自己更高大,更有份量和威严。于是国王的高贵雍容和他优雅有礼的举止成为群臣和贵族竞相模仿的目标。)凡尔赛的笙歌曼舞、奢华享乐也真的收服了贵族的心,过去气焰嚣张、动辄反叛的法国大贵族,如今以受邀居住于宫中为荣,争先恐后地仿效国王宫中的礼仪、穿着,希望得到国王的重视。凡尔赛已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名流的活动中心。


战争厅一角,可见凡尔赛宫的每个角落都精致考究。

历时29年的时间,倾尽人力、物力建成的凡尔赛,使得国库空虚,国力渐衰,而贵族养成的奢华享乐风气,逐渐脱离现实的百姓疾苦,也种下了未来革命的祸因。然而,路易国王或许《好大喜功》,但绝非穷奢极欲的暴君,他相信《君权神授》,认为神赋予了他作为国君的使命,自当尽心扮演好国王的角色,一生勤奋不懈地维护法国的利益和国家尊严;即使身体状况不佳时,仍以坚毅的忍耐力维持一个国君应有的威严、高贵与慷慨的气度。国王在凡尔赛宫的生活是对民众公开的,凡尔赛宫也对人民开放。只要符合礼仪配带上一把剑,人民可以轻易的进到皇宫参观镜厅,看到花园里散步的国王,甚至可以向国王申诉不平。他希望法国人民为法兰西而骄傲,为他们的国王骄傲,为凡尔赛骄傲。历史会过去,艺术却留了下来。凡尔赛是一代明君的雄心壮志领导着治国团队,结合当代最优秀艺术人才的智慧和大批人民血汗共同成就的结晶,凡尔赛最终是属于全法国人民的。在某种意义上,凡尔赛又何尝不是属于全人类呢?


凡尔赛宫内海克利斯厅壮丽的天花板壁画。

罗浮宫也好,凡尔赛也好,这些艺术瑰宝是法兰西人民最骄傲的遗产,世代都在享用受益,而法国人民在这些艺术的潜移默化中,养成着他们特有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这可是金钱还不来的,也是艺术的无价之处啊。

美术与学院制度

自文艺复兴以来,法国艺术主要受到意大利和法兰德斯影响。然而,在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潮席卷欧洲的时代,天性爱好和谐、秩序的法国艺术家即使有鲁本斯为玛丽.美迪奇太后作的二、三十幅华丽壮观的巴洛克巨作在前,还是偏好严整静谧的古典风格。而路易十四本人也在1665年拒绝了意大利巴洛克大师贝尼尼提出的罗浮宫东面设计图,而采用法国艺术家克劳德.佩劳的古典设计。在法国艺术学院的创立期间,古典路线甚至成为学院教育的主流。而造成这种影响的决定性人物,却是一个长期居住在罗马的法国画家—普桑。


普桑作品《阿卡迪亚的牧人》。

普桑(Nikola Pussin,1594 –1665)曾在路易十三时代受邀回到法国参与宫殿和礼拜堂的绘画与装饰,但因不能适应宫廷的华丽风格和其他画家的抵制,短暂停留后又回到罗马。然而回程多了一位年轻画家坚持随行,这位画家就是日后被太阳王路易十四所重用的勒布杭。

勒布杭 Charles Le Brun (1619 –1690)

出生于雕刻家庭的勒布杭,曾在乌伟(Simon Vouet)的画室学习, 15岁就已经崭露头角,受李希留主教的委任创作。在意大利跟随普桑的四年时间中,不仅见识文艺复兴的名作,研究自拉斐尔以来,卡拉契、多明尼基诺(Domenichino;1581–1641)等大师作品,甚至也学得了科托纳(Pietro da Cortona,1596/7-1669)的华丽装饰风格;而从后者学得的巴洛克经验完全不妨碍他接受普桑庄重的古典气质的熏陶,反而使他具备了各种流派和多元技术的应变能力。普桑对他的影响尤为主要,特别是普桑后期的艺术理念,成为勒布杭回法国后建立法国艺术学院的主要依据。


勒布杭的作品《牧羊人的朝拜》,1689年。

1646勒布杭回到巴黎,曾为财政大臣富凯装饰豪华宅邸,并为皇太后安妮绘制肖像。马扎罕主教发现他的艺术才华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便倚重他于1648创设了‘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勒布杭本身是非常优秀的画家、装饰和建筑师,1661年他第一次受皇家委任创作《在亚历山大之前的大流士家族》,赢得了路易十四的好感和肯定,1662年成为御前画家。由于国王的意志是要使法国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实践的责任就落在干练的行政官柯尔贝和艺术专业人才的身上。在柯尔贝的支持下, 勒布杭1663接手Gobelins挂毯织造厂,负责设计皇家家具。学院教育、生产制造总揽大权的勒布杭自此主导法国艺术创作和工艺和理论超过二十年。

作为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他一方面带领大批画家、雕塑家、织工和其他装饰工组成的工作团队,参与了罗浮宫、凡尔赛宫的室内壁画和装饰设计(他也和继任的凡尔赛建筑师芒萨合作,装饰了巴洛克风格的镜厅,并设计了一些房间。)称职地领导创作出路易十四所需的辉煌华丽气氛;另一方面,勒布杭以普桑庄重古典的风格为标准,透过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为学院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为培育未来美术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666年,路易十四授命设立了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Academy of France at Rome),选拔法国优秀的艺术家留学罗马,使他们能观摩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大师作品。隔年,学院教育更确立了《理想的真实》,即以柏拉图的“理想支配自然”的观点来解释绘画的古典美学念,并以拉斐尔—卡拉契—普桑的艺术作为典范,来说明这一法则。强调绘画必须遵循理性的原则。因此透视法、数学式人体比例、几何式构图、正确的结构、明暗表现等均列为基础训练。所谓《理想的真实》,就是在视觉写实的同时呈现单纯、和谐、均衡、完整等古典美感原则,同时取材于还必须符合道德价值的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对社会起着教化人心的作用。

为了鼓励艺术人才往既定的方向创作,官方还主办具表扬作用的展览。一六六七年首次了官办画展,后来移至罗浮宫内的“方形沙龙”(Salon Carré,又译方形厅)每二年举办一次展出,此后沙龙也成为官办美展的代名词和艺术权威的象征。在画展的同时,路易十四也不吝开放部分的王室收藏品给民众参观,提升公众对艺术的鉴赏经验和能力。

如此,严谨的学院艺术理论结合着国王授予的中央集权式美术行政,长期支配着法国美术;然而在普桑死后,学院中出现巴洛克的反弹,展开一场强调“线(disegno)”的‘普桑派’和强调“颜色(colore)”的‘鲁本斯派’之间的“风格之战” 。然而即使巴洛克势力的再次抬头,甚至随着时代品味递嬗,演化成轻浮纤丽的洛可可风格时,学院的严格训练还是生产艺术家的和精美艺术品的源头,而其成果已经为法国美术在欧洲打下一片天地,成了其它国家效仿观摩的范例。因此,一旦古典热潮因庞贝考古而再次重新燃起时,学院栽培出来的艺术大师如贾克.路易.大卫,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伟大领导者。此时的法国早已取代意大利,成为的引领欧洲艺术潮流的中心。这一切,不能不说是路易十四时代,官方主导的学院制度的成就。

然而印象派出现以后,曾经造就无数大师和艺术杰作的学院艺术逐渐被贬抑成为迂腐、不合时宜的代名词。为了顺应变异的现代潮流,今天的法国高等美术学府,仿佛也失去了对往昔荣耀的自信,完全抛弃了过去崇高的艺术理念和严谨规范训练方式,而‘从善如流’成了与传统价值颠倒的当代美术学院…这是路易十四也好,当时的艺术精英们无论意见如何分歧也好,根本无法想象的局面吧。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