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与灯舞——五千文明的闪亮一页

元宵节的,亮了两千年。传统文化的长路,如诗如画。

中国是最早使用笼的国家。秦汉时期就有了灯,纸的发明又带来了纸灯笼。两千多年来,中国各地民众制作出不同材料和各种功用的灯笼,有宫灯、吊灯、纱灯、走马灯等等。《南史》中有“壁上挂葛灯笼”一句。“葛”,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葛灯笼”可能是纱灯的雏形。灯笼的制作融合了绘画、剪纸、刺缝等艺术,人物、花鸟、山水、虫鱼,都可绘在灯上,或是成为灯的造型。

灯笼也称“灯彩”,一片五彩缤纷,关联着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辛弃疾写下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明代画家唐寅在《元宵》诗中写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元宵观灯,始于东汉。汉明帝刘庄是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的皇帝。他听说,在正月十五,有佛教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于是下令这一天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百姓也必须挂灯。

唐朝时的“禁夜令”(即宵禁)也要为元宵点灯让路。据韦述的《西都杂记》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就这样,这一活动逐渐在民间承传开来,成为盛大的灯节。北京有“灯市口”街道,就是因为明朝时,正月初八至十八在此举办灯市而得名。

元宵节,不仅挂花灯,还要猜灯谜。人们把一条条谜语写在纸上贴在灯上,一边赏灯,一边猜谜。这一习俗为节日更添兴致。灯笼不仅展现了神州子民的智慧,也成为喜庆团圆的象征。

神韵艺术团于2009年和2014年分别制作了两个灯笼舞蹈,各有特色和妙趣。

元宵之夜,长安城内灯火通明。一群小伙儿身着橙衣手执黄色灯笼出场。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和管弦,他们在月光下跳跃腾挪,灯笼上下翻飞,青春的活力将佳节的气氛带向高潮。

深蓝的夜空,明月高挂。琵琶轻弹,引人来到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都,一袭蓝衣的少女们起舞弄灯。嫩黄的花灯映衬着佳人的俏丽面容。二胡与提琴揉合,述说夜色温柔,又似描摹轻快的舞步。小号时而清亮,锣鼓时而喧腾,划破静谧。配合多层次的旋律,队形不断变换,尽展节日的欢愉,歌唱生活的喜悦。

神韵原创音乐融汇了东西方乐器,传神地烘托出舞蹈的意境。《灯笼舞曲》本是伴奏曲,后改编成交响乐,是2014年神韵交响乐团的巡演曲目之一。作曲高原曾表示,希望观众“从优美的旋律,从演出的能量,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从古典音乐的全新面貌中,得到灵感和启发”。

观赏完整影片:《灯舞》《灯笼舞》《灯笼舞曲

欢迎了解更多神韵作品

干净世界: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uKDuVZFTkSNei
IG:https://www.instagram.com/shenyunworks/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ShenYunZuoPin
推特:https://twitter.com/sycreations_ch

【大纪元2023年04月20日 作者:高天韵】

责任编辑:林芳宇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