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袪恶气除恶疫 古来有什么传家宝?

黄历五月的地支为“午”,代表人间阳气最盛之时,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自古以来在端午节的民俗中,辟恶气、袪毒疫以保健养生就极受到重视。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行之不衰的传统作法呢?

重五端午 为何重视袪毒疫

《荆楚岁时记》记载,(黄历)五月五日为端五;《雅俗稽言‧天时》说“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就说黄历五月的地支为“午”,代表阳气最盛之时。端五还有许多俗称,如:端午、端阳、重午、重五;端五节也称为端阳节、五月节、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节、天中节、菖蒲节、浴兰节、龙舟节、粽子节等等,反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处在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段,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端午节的民俗是和盛暑的养生保健息息相关的。

端午节大约落在夏至前后,处于仲夏时节,民谚说:“未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意即未到端五节,冬衣还不要束诸高阁,这是长期以来对天候变化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换句话说,端五节一到,溽暑天气火热全开。民俗中,黄历五月五日也有“恶月恶日”之称,什么原因呢?因为又湿又热的溽暑中,蚊蝇虫蠹蛇蝎等等百毒之虫大肆活动,容易滋生,所以古人称黄历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

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古代人们将蛇、蝎、蜈蚣、蟾蜍、蜘蛛(一说壁虎)等五虫称为“五毒”。端午节一到,五毒害虫齐动,所以自古以来在端午节避恶气、袪毒疫就极受到重视。

端午节袪恶气除恶疫的传统作法

以“五瑞”制“五毒”

古人防疫以“五瑞”制“五毒”。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龙船花、石榴花和蒜头。把“五瑞”这些防疫植物摆在家中各处,来袪毒。其中(石)菖蒲、艾草可说是为代表。宋代时就有以“菖蒲节”代指端午节的说法,展现菖蒲和端午节习俗密切的关联。在端午节民俗中,常见民间普遍挂菖蒲和艾草于檐下门前来辟邪、制毒、保健。《红楼梦‧第三一回》就描写了这般端午节的景象:“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端午节民俗,悬挂艾草等等“五瑞”植物于檐下门前,以辟邪、制毒、保健。(新唐人电视台视提供)

石菖蒲叶形劲长挺拔似剑,称蒲剑,是“天中五瑞”之首。菖蒲根茎多节匍匐于地下,有九节或十二节;革质的细长叶子可长达一尺以上;初夏开花,长出圆柱状肉穗的小花序,全株具有特异的香气,有杀虫灭菌的功用。《本草纲目》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见菖蒲至阳之性,不怕百阴之气,被视为可斩千邪的植物。

端午节祥瑞植物菖蒲也称蒲剑,是“天中五瑞”之首。(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艾草古来就有“医草”之名,防治百病。《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艾草和菖蒲看似柔弱,其实根性强壮,至阳之性,百阴不侵、百寒不侵,所以成了端午节袪毒、杀菌、辟阴邪的先驱。

善用芳草沐浴袪毒

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记载:“此日(端午)蓄药,以蠲(音同捐,意为免除)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古人应对燠热的黄历五月的保健之道,其一就是利用芳香的兰草和其它药草来净身、护身、袪毒气。

用石菖蒲、佩兰、艾草等等芳香植物来煮水沐浴,净身防疫,称为“浴兰汤”。将菖蒲根切屑入酒,作为防疫药酒,称为“菖蒲酒”,相传喝了可以辟邪及免疫。《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节有洗菖蒲浴、悬艾草和喝菖蒲酒的习俗。[1]这些袪毒避疫的作法,在中华文化中,从几千年前就流传了下来。

艾草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Shutterstock)

佩香包辟毒防疫

佩挂香包也是端午节利用香药草辟毒防疫的一种方法。艾叶切碎纳香囊,随身携带可以袪虫保健;中国史上四大女医师之一的鲍仙姑曾以艾草疗病,救人无数。端午香包中还可以装入其它浓郁的香草和朱砂、雄黄,外面用绸布缝制造型,再以五色丝线缠绕系紧。五色丝线也被古人视为具有辟邪作用。从传统中医学来看,端午节戴香包,具有辟毒、袪瘟防疫、保平安的功效。另方面香包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芳香也能舒放身心让人有好心情。

台东客家学堂挂上了大型香包,辟邪防疫,感受端午佳节的温馨气氛。(台东客家学堂提供)

仲夏端午 戒欲无求保安泰

“端午”是“重午”日,是至阳之日。然而,物极必反,《说文》说端午所在的黄历五月,“阴气午(忤也、逆也)逆阳,冒地而出”,《礼记‧月令》说这个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中华先人很早就观察到端午时阴气萌逆阳气而生的现象,也提醒人对应之道。

《礼记‧月令》教人在仲夏这个月份,保持戒慎的态度:“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吕氏春秋》的《仲夏记‧五月纪》指导人们要禁欲,止声色、斋戒、清淡饮食,以无欲、无争、无求的淡定心态,来度过恶月。[2]

端午节来到,提醒人们平安过仲夏的意识。流传几千年的端午民俗文化,不仅仅是大众风俗,其中含有中华医道的智慧,以及平安迎仲夏的经验,值得我们后人思索参考。

注释
[1]《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2]《吕氏春秋》原文:“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通“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大纪元2025年05月24日 作者:容乃加】

责任编辑:李梅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